纳米陶瓷颗粒增强高铬铸铁铸渗层的组织和耐磨性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前言 | 第8-9页 |
·铸渗工艺及机理 | 第9-11页 |
·应用于钢铁基材料中颗粒增强体的研究 | 第11-13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依据和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的依据 | 第1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5页 |
·课题研究路线和工艺流程 | 第15-17页 |
第2章 实验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24页 |
·铸渗工艺参数的选择 | 第17-19页 |
·金属母材的选择 | 第17页 |
·铸渗剂的选择 | 第17-18页 |
·其他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18-19页 |
·纳米陶瓷增强体的选择 | 第19-20页 |
·纳米陶瓷颗粒增强高铬铸渗层试样的制备 | 第20-21页 |
·组织分析和性能测试 | 第21-24页 |
·微观组织的表征及磨损形貌分析 | 第21页 |
·硬度测试 | 第21-22页 |
·耐磨性能测试 | 第22-24页 |
第3章 纳米陶瓷颗粒加入种类对铸渗层组织的影响 | 第24-43页 |
·引言 | 第24页 |
·纳米颗粒增强铸渗层的成分设计 | 第24-26页 |
·铸渗层的微观组织 | 第26-35页 |
·结合界面处的微观组织和成分分析 | 第26-28页 |
·纳米 TiN 增强高铬铸铁铸渗层的组织 | 第28-31页 |
·纳米 TiC、SiC 增强高铬铸铁铸渗层的组织 | 第31-35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35-41页 |
·显微组织分析 | 第35-36页 |
·碳化物形态分析 | 第36-38页 |
·纳米陶瓷颗粒的分布与强化机理研究 | 第38-40页 |
·纳米颗粒的强化机制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对纳米陶瓷颗粒加入方式的优化 | 第43-49页 |
·引言 | 第43页 |
·纳米变质合金增强铸渗层成分设计 | 第43-44页 |
·纳米变质合金增强铸渗层的微观组织 | 第44-46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46-47页 |
·微观组织分析 | 第46页 |
·纳米变质合金的特点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5章 铸渗层的性能和磨损机理分析 | 第49-59页 |
·直接加入纳米陶瓷颗粒铸渗层的性能及磨损形貌 | 第49-52页 |
·铸渗层的硬度测试 | 第49页 |
·铸渗层的耐磨性能 | 第49-50页 |
·铸渗层的的磨损形貌 | 第50-52页 |
·加入纳米变质合金铸渗层的性能和磨损形貌 | 第52-56页 |
·铸渗层的硬度和磨料磨损性能 | 第52-53页 |
·铸渗层的高温高速磨损性能 | 第53-54页 |
·铸渗层的磨损形貌 | 第54-56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56-58页 |
·磨损机理分析 | 第56-58页 |
·纳米变质合金增强渗层耐磨性分析 | 第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