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视角下公共利益实现之困境与突围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 第8页 |
二、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8-11页 |
(一) 国外研究概况 | 第8-9页 |
(二) 国内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第一章 公共利益“存在”问题之考量 | 第11-15页 |
一、 人类的社会性与分工合作 | 第11-13页 |
(一) 人类的社会性 | 第11-12页 |
(二) 分工合作 | 第12-13页 |
二、 公共性需求与公共理性 | 第13-15页 |
(一) 公共性需求 | 第13页 |
(二) 公共理性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公共利益的概念界定 | 第15-21页 |
一、 公共利益的概念 | 第15-19页 |
(一) 公共利益语义解读 | 第15-16页 |
(二) 公共利益界定模式研究 | 第16-18页 |
(三) 公共利益相关概念辨析 | 第18-19页 |
二、 公共利益的分类 | 第19-21页 |
(一) 公共秩序 | 第20页 |
(二) 公共产品和服务 | 第20页 |
(三) 公共福利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公共利益认知的历史维度 | 第21-28页 |
一、 公共利益认知的萌芽时期 | 第21-23页 |
(一) 古希腊罗马“公共利益至上”观 | 第21-22页 |
(二) 中世纪宗教外衣下的公共利益观 | 第22-23页 |
二、 公共利益认知的发展时期 | 第23-25页 |
(一) 启蒙运动中的公共利益观 | 第23-24页 |
(二) 功利主义的公共利益观 | 第24-25页 |
三、 公共利益认知的变革期 | 第25-28页 |
(一) 社会法学派的公共利益观 | 第25-26页 |
(二) 新自由主义的公共利益观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我国公共利益实现之困境分析 | 第28-39页 |
一、 公共利益立法中具体规定缺失 | 第28-30页 |
(一) 我国立法中公共利益的相关规定梳理 | 第28-29页 |
(二) 立法中公共利益具体规定缺失 | 第29-30页 |
二、 公共利益认定主体错位 | 第30-33页 |
(一) 公共利益认定主体分析 | 第30-32页 |
(二) 我国行政机关主导的公共利益认定格局 | 第32-33页 |
三、 我国公私利益法律保护失衡 | 第33-36页 |
(一) 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相互关系 | 第33-34页 |
(二) 三种哲学路径分析 | 第34-35页 |
(三) 我国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保护失衡 | 第35-36页 |
四、 公民参与与司法救济机制亟待完善 | 第36-39页 |
(一) 公众参与机制薄弱 | 第36-37页 |
(二) 司法救济制度欠缺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公共利益实现困境的克服与突围 | 第39-46页 |
一、 公共利益立法完善的设想 | 第39-40页 |
(一) 采用概括式与列举式相结合的立法模式 | 第39页 |
(二) 增强公共利益立法过程的公众参与 | 第39-40页 |
二、 公共利益认定的行政程序规制 | 第40-42页 |
(一) 建构信息公开程序 | 第40-41页 |
(二) 建立并完善听证程序 | 第41-42页 |
三、 创新公共利益司法保护机制 | 第42-46页 |
(一) 从机械司法向回应性司法转变 | 第42-43页 |
(二) 建立新型的公益诉讼制度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录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