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综述 | 第9-20页 |
| ·含油污泥的来源 | 第9-10页 |
| ·原油开采过程产生的含油污泥 | 第9页 |
| ·油田集输过程产生的含油污泥 | 第9页 |
| ·炼油厂污水处理场产生的含油污泥 | 第9-10页 |
| ·油泥的危害 | 第10-11页 |
| ·国内外对于油污泥的处理技术 | 第11-16页 |
| ·国外油污泥的处理技术 | 第11-13页 |
| ·国内含油污泥的处理方法 | 第13-15页 |
| ·含油污泥的生物处理技术 | 第15-16页 |
| ·影响微生物降解的因素 | 第16-18页 |
| ·微生物种类的影响 | 第16页 |
| ·pH 的影响 | 第16-17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17页 |
| ·接菌量的影响 | 第17页 |
| ·氮磷营养物质的影响 | 第17-18页 |
| ·充氧量的影响 | 第18页 |
| ·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18页 |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18-20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9-20页 |
| 2 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种的筛选 | 第20-38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 ·主要的培养基 | 第21页 |
|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3-37页 |
| ·Y2、Y7、Y8 三株菌对陕北油田区油污泥降解作用 | 第23页 |
| ·Y2 菌对陕北油田区油污泥中石油烃的降解作用 | 第23-27页 |
| ·Y7 菌对陕北地区油田油污泥中石油烃的降解作用 | 第27-31页 |
| ·Y8 菌对陕北地区油田油污泥中石油烃的降解作用 | 第31-35页 |
| ·Y7 菌株的鉴定结果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3 施氏假单胞菌 Y7 对陕北油田区油污泥降解条件优化 | 第38-48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 ·主要的培养基 | 第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7页 |
| ·pH 值对油泥降解率的影响 | 第40页 |
| ·接种量对油泥降解率的影响 | 第40-42页 |
| ·氮源对油泥降解率的影响 | 第42页 |
| ·氯化铵投加量对油泥降解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 ·磷源对油泥降解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 ·磷酸氢二钾添加量对油泥降解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 ·Mg2+对油泥降解率的影响 | 第45页 |
| ·辅助碳源丙三醇对油泥降解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 ·降解时间对油泥降解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4 施氏假单胞菌 Y7 降解时多环芳烃和直链烃相互影响关系 | 第48-57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 ·主要的培养基 | 第48-49页 |
| ·实验方法 | 第49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55页 |
| ·Y7 菌降解陕北油田区油污泥时芘与直链烷烃相互间影响关系 | 第49-52页 |
| ·Y7 菌降解陕北油田区油污泥时菲与直链烷烃相互间的作用关系 | 第52-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7-59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建议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