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丹顶鹤保护的扎龙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1 绪论 | 第16-21页 |
·课题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课题来源 | 第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 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概况 | 第21-25页 |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自然条件概况 | 第21-23页 |
·地质地貌 | 第21页 |
·气候 | 第21-22页 |
·水文 | 第22页 |
·土壤 | 第22页 |
·生物资源 | 第22-23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3-25页 |
3 丹顶鹤种群保护成效分析 | 第25-47页 |
·野生丹顶鹤种群 | 第25-43页 |
·数据收集与筛选 | 第25-26页 |
·数量与变动趋势 | 第26-30页 |
·分布与变动趋势 | 第30-36页 |
·丹顶鹤种群数量变化与其他水鸟种类数量的变动关系 | 第36-43页 |
·人工辅助繁育丹顶鹤种群 | 第43-46页 |
·孵化成功率与孵化成活量 | 第43-44页 |
·训飞与放飞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丹顶鹤种群遗传多样性保护成效分析 | 第47-64页 |
·遗传多样性概况 | 第47-48页 |
·遗传多样性保护的途径 | 第47-48页 |
·遗传多样性评价的内容 | 第48页 |
·遗传多样性评价的方法及评价的指标 | 第48页 |
·微卫星DNA标记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48-50页 |
·分子辅助种群的遗传管理 | 第49-50页 |
·研究目标 | 第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材料 | 第50-51页 |
·方法 | 第51-53页 |
·数据分析 | 第53页 |
·结果 | 第53-62页 |
·DNA提取结果 | 第53-54页 |
·毛细管电泳检测结果 | 第54-59页 |
·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 | 第59-60页 |
·微卫星遗传多样性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页 |
·遗传多样性保护策略评价 | 第62-64页 |
5 丹顶鹤生境保护成效分析 | 第64-76页 |
·土地类型面积变化动态 | 第64-66页 |
·四个主要环境气候因子变化动态分析 | 第66-68页 |
·生态补水后湿地面积及鸟类群落多样性变化 | 第68-72页 |
·生态补水后湿地面积的变化 | 第70-71页 |
·生态补水后鸟类多样性的变化 | 第71-72页 |
·功能区科学规划对丹顶鹤保护的促进 | 第72-74页 |
·保护区功能区区划史 | 第72-73页 |
·功能区变化的作用分析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6 丹顶鹤观赏旅游与保护教育成效初步分析 | 第76-85页 |
·游客量与客源地 | 第76-78页 |
·游客量 | 第76-77页 |
·客源地 | 第77-78页 |
·旅游动机分析 | 第78-79页 |
·旅游动机 | 第78-79页 |
·获知途径 | 第79页 |
·游客对旅游及环境教育设施的利用 | 第79-82页 |
·游客的滞留时间 | 第80-81页 |
·滞留的时间分布 | 第81页 |
·滞留的空间分布 | 第81-82页 |
·旅游经济收入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7 保护与管理建议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