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城市理念下的哈尔滨市城中村规划研究--以道外区团结镇红光村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0-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城中村的研究现状与改造实例 | 第12-15页 |
| ·城中村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 | 第13页 |
| ·珠海市城中村改造 | 第13-14页 |
| ·深圳市城中村改造 | 第14-15页 |
| 2 城中村基础问题研究 | 第15-25页 |
| ·城中村的概念与特征 | 第15-16页 |
| ·城中村的概念 | 第15-16页 |
| ·城中村的特征 | 第16页 |
| ·城中村的类型与成因 | 第16-19页 |
| ·城中村的类型 | 第16-17页 |
| ·城中村的成因 | 第17-19页 |
| ·城中村改造的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 ·城市化理论 | 第19页 |
| ·二元结构理论 | 第19-20页 |
| ·城市政体理论 | 第20页 |
| ·有机疏散理论 | 第20-21页 |
| ·城中村的现状与问题 | 第21-24页 |
| ·城中村的社会管理现状 | 第21页 |
| ·城中村的经济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 ·城中村的空间环境现状 | 第22页 |
| ·城中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2-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3 哈尔滨市城中村的现状与改造规划策略 | 第25-39页 |
| ·哈尔滨市城中村的发展现状 | 第25-27页 |
| ·哈尔滨市城中村的总体概况 | 第25-26页 |
| ·哈尔滨市城中村的形成因素 | 第26-27页 |
| ·哈尔滨市城中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30页 |
| ·管理体制不和谐 | 第27-28页 |
| ·经济发展不和谐 | 第28-29页 |
| ·改造资金缺口大 | 第29页 |
| ·空间环境不和谐 | 第29-30页 |
| ·和谐城市理念的相关问题概述 | 第30-34页 |
| ·和谐思想的由来 | 第30页 |
| ·“和谐城市”思想的提出 | 第30页 |
| ·和谐城市理念的改造规划内涵 | 第30-31页 |
| ·和谐城市理念的改造规划目标 | 第31-32页 |
| ·和谐城市理念的改造规划原则 | 第32-34页 |
| ·哈尔滨市城中村的改造规划策略 | 第34-38页 |
| ·管理体制和谐化 | 第34-36页 |
| ·经济发展和谐化 | 第36页 |
| ·改造规划和谐化 | 第36-37页 |
| ·土地利用和谐化 | 第37-38页 |
| ·社区管理和谐化 | 第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4 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红光村改造规划 | 第39-53页 |
| ·现状概述 | 第39-42页 |
| ·地理位置 | 第39-40页 |
| ·人口与产业结构 | 第40页 |
| ·用地结构 | 第40-41页 |
| ·用地布局 | 第41-42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 ·产业结构急需调整 | 第42页 |
| ·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 | 第42页 |
| ·配套设施不全且等级低 | 第42页 |
| ·区域整体环境功能较差 | 第42-43页 |
| ·改造规划策略 | 第43-44页 |
| ·产业经济和谐化 | 第43页 |
| ·空间格局和谐化 | 第43-44页 |
| ·资源利用和谐化 | 第44页 |
| ·改造规划方案 | 第44-52页 |
| ·改造规划定位 | 第44页 |
| ·村产业发展与城市产业发展的和谐 | 第44-47页 |
| ·村空间发展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和谐 | 第47-52页 |
| ·改造规划评价 | 第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