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回“台湾性”--论2005-2009年台湾电影的在地书写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6页 |
| 前言 | 第6-11页 |
| 第一章 城市悲情与地方温情 | 第11-23页 |
| 第一节 从城市到地方的空间特质 | 第11-17页 |
| 一、空间的影像建构:美化的写实主义 | 第12-14页 |
| 二、空间的影像叙事策略:“漂移”与“失去” | 第14-17页 |
| 第二节 从悲情到温情的在地意识 | 第17-20页 |
| 一、民俗的再现与拼贴 | 第17-18页 |
| 二、土地的认同与多元化的包容 | 第18-20页 |
| 第三节 空间转移的原因分析 | 第20-23页 |
| 第二章 再现的历史与魔幻的现实 | 第23-36页 |
| 第一节 历史记忆的再现与转向 | 第23-28页 |
| 一、暧昧的历史连接:再现日本记忆 | 第23-27页 |
| 二、回归在地的转向:再现政治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现实经验的魔幻表达 | 第28-32页 |
| 一、现在之记忆与幻想 | 第29-31页 |
| 二、现实之魔幻与风格 | 第31-32页 |
| 第三节 创伤性记忆的现实延续 | 第32-36页 |
| 一、母亲缺席中的家庭创伤和社会创伤 | 第32-34页 |
| 二、死亡阴霾下的心理创伤与疗救期待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全球化与在地化的博弈与融合 | 第36-51页 |
| 第一节 全球化与在地化的博弈 | 第36-41页 |
| 一、高概念与小格局的商业对峙 | 第36-39页 |
| 二、全球同质化与在地异质化的文化交锋 | 第39-41页 |
| 第二节 全球化与在地化的融合 | 第41-51页 |
| 一、跨国(区域)合作与城市行销并进 | 第41-45页 |
| 二、作者与类型的联合尝试 | 第45-48页 |
| 三、全球情感与在地文化的交融 | 第48-51页 |
| 第四章 反思与期许 | 第51-58页 |
| 第一节 现状的反思 | 第51-55页 |
| 一、“消费之消费”:同质化和去深度化 | 第51-54页 |
| 二、“异化的本土化”:泛政治化与去中国化 | 第54-55页 |
| 第二节 前景的期许 | 第55-58页 |
| 一、借鉴香港和大陆的合作经验 | 第55-56页 |
| 二、寻求台湾与大陆发展的合作模式 | 第56-58页 |
| 结语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附录:2005至2009年台湾剧情长片一览 | 第64-68页 |
| 后记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