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理论工具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公民有效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路径困境 | 第18-33页 |
·公民直接参与的路径困境 | 第19-27页 |
·信访制度中的公民权被漠视 | 第19-20页 |
·听证制度中的公民主体地位被弱化 | 第20-23页 |
·政务公开制度中的单向输出模式明显 | 第23-24页 |
·政务微博中的信息沟通不对称 | 第24-27页 |
·公民间接参与的路径困境 | 第27-30页 |
·“代理人”的履职能力不强 | 第27-28页 |
·社团组织生存发展具有较强依附性 | 第28-29页 |
·抗争性参与中有违法或过激行为 | 第29-30页 |
·政策制定者消极使用公民参与路径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制约公民有效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路径发挥实效的因素分析 | 第33-40页 |
·经济因素 | 第33-34页 |
·政策制定者的利益取向偏差 | 第33页 |
·公民群体在利益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 | 第33-34页 |
·政治因素 | 第34-36页 |
·我国的选举制度不完善 | 第34-35页 |
·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 | 第35-36页 |
·文化因素 | 第36-37页 |
·法制因素 | 第37-38页 |
·社会因素 | 第38-40页 |
·社会诚信的缺失 | 第38页 |
·政治信任的流失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促进公民有效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路径选择 | 第40-48页 |
·加强公民有效参与的宏观构想 | 第40-42页 |
·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 第40-41页 |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 第41页 |
·创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体系 | 第41-42页 |
·提升公民参与有效性的微观措施 | 第42-48页 |
·拓宽公民参与路径 | 第42-43页 |
·提高公民参与主体的地位 | 第43页 |
·继续完善选举制度 | 第43-44页 |
·积极培育社团组织的独立性 | 第44页 |
·建立公民参与的网络信息系统 | 第44-45页 |
·扩大县区级政府政策制定权 | 第45页 |
·建立政策制定的辩论机构 | 第45-46页 |
·加紧对公民的参与进行立法 | 第46-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