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0-11页 |
·资料收集 | 第10-11页 |
·现状调研 | 第11页 |
·实地观测 | 第11页 |
·本研究与既往研究之不同 | 第11-12页 |
·研究创新性 | 第11页 |
·研究的预期成果 | 第11-12页 |
·研究的范围 | 第12-13页 |
·理论研究范围 | 第12页 |
·实证研究范围 | 第12-13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概况 | 第14-39页 |
·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水环境 | 第14页 |
·城市景观水体 | 第14-15页 |
·水体污染 | 第15页 |
·城市化过程中的水环境危机 | 第15-17页 |
·城市建设和水利工程给城市水环境带来的影响 | 第15-16页 |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水环境的特点和现状 | 第16-17页 |
·城市景观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 | 第17-20页 |
·水体相对静止、流动性差,溶解氧低 | 第18页 |
·景观水体生态系统不完善 | 第18页 |
·水体补给不足,水量少 | 第18-20页 |
·人工景观水体水质标准 | 第20-22页 |
·景观水体水质控制技术的分析 | 第22-31页 |
·传统的景观水体水质控制技术 | 第22-26页 |
·传统的水质控制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生物及自然生态修复法 | 第28-31页 |
·绿色基础设施 | 第31-39页 |
·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及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的构成要素 | 第33-34页 |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系统元素 | 第34-36页 |
·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实践 | 第36-37页 |
·城市发展中运用绿色基础设施策略的意义 | 第37-39页 |
第三章 雨水资源化在绿色基础设施中的运用 | 第39-55页 |
·国内外雨水资源化的研究进展 | 第39-41页 |
·国外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研究 | 第39-40页 |
·国内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研究 | 第40-41页 |
·雨水资源化的一般工艺流程 | 第41-44页 |
·雨水的收集与主要处理技术 | 第44-49页 |
·屋顶雨水收集措施 | 第44页 |
·雨水渗透收集技术 | 第44-45页 |
·屋顶雨水处理工艺 | 第45-46页 |
·雨水存储措施 | 第46-48页 |
·雨水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 第48-49页 |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涵盖的主要技术 | 第49-50页 |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功能及效益 | 第50页 |
·昆明市雨水利用的初步思路 | 第50-55页 |
·昆明市水资源匮乏和水质污染情况 | 第50页 |
·昆明市公园情况及雨量汇总 | 第50-54页 |
·对昆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的建议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再生水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在绿色基础设施中的运用 | 第55-71页 |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5页 |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感观指标的要求 | 第55-56页 |
·对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和水景营建 | 第56-57页 |
·建立水生植物群,恢复物种多样性 | 第56页 |
·水体营养转化 | 第56页 |
·水体景观建造 | 第56页 |
·修复后长期效果的保持 | 第56-57页 |
·案例介绍——昆明市西华公园池塘生态修复和水质净化工程 | 第57-71页 |
·项目概况 | 第57-58页 |
·净化工艺原理 | 第58-59页 |
·净化流程 | 第59-70页 |
·食藻虫引导的水下生态修复技术指标 | 第70-7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