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菇258品种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 ·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 | 第9页 |
| ·姬菇概述 | 第9-11页 |
| ·姬菇、平菇 | 第9-10页 |
| ·姬菇的生物学特性 | 第10-11页 |
| ·姬菇的生活史 | 第10页 |
| ·姬菇的形态结构 | 第10页 |
| ·姬菇的生态习性 | 第10-11页 |
| ·我国姬菇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食用菌育种 | 第11-13页 |
| ·自然选育 | 第12页 |
| ·杂交育种 | 第12-13页 |
| ·诱变育种 | 第13页 |
| ·分子育种 | 第13页 |
| ·遗传标记及其在食用菌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 ·遗传标记概述 | 第13页 |
| ·遗传标记在食用菌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 ·DNA分子标记在食用菌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 ·DNA分子标记概述 | 第14页 |
| ·DNA分子标记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 ·RFLP标记 | 第14页 |
| ·ITS测序及ITS-RFLP分析 | 第14-15页 |
| ·RAPD分子标记 | 第15页 |
| ·AFLP分子标记 | 第15页 |
| ·SSR分子标记 | 第15-16页 |
| ·ISSR标记 | 第16页 |
| ·食用菌品种鉴定 | 第16-17页 |
| ·食用菌品种保护制度概述 | 第16页 |
| ·食用菌品种鉴定概况 | 第16-17页 |
|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7页 |
| ·试验材料 | 第17-20页 |
| ·试验菌株 | 第17-18页 |
| ·培养基配方 | 第18页 |
| ·试验试剂 | 第18-19页 |
| ·试剂配制 | 第19-20页 |
| ·试验方法 | 第20-27页 |
| ·菌株258真实性鉴定 | 第20-23页 |
| ·拮抗 | 第20-21页 |
| ·RAPD | 第21-23页 |
| ·区域试验 | 第23-2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 ·试验观察记录 | 第24页 |
| ·试验数据分析 | 第24页 |
| ·生产试验 | 第24-2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 ·观察记录项目 | 第25页 |
| ·试验数据分析 | 第25页 |
| ·生物学特性试验 | 第25-27页 |
| ·pH试验 | 第25-26页 |
| ·温度试验 | 第26页 |
| ·碳源试验 | 第26-27页 |
| ·氮源试验 | 第27页 |
| ·碳源、氮源组合试验 | 第27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42页 |
| ·拮抗反应试验结果 | 第27-29页 |
| ·RAPD分子标记鉴定结果 | 第29-32页 |
| ·区域试验结果 | 第32-34页 |
| ·菌株258第一季区试表现 | 第32-33页 |
| ·菌株258第一季区试主要性状表现 | 第32页 |
| ·菌株258第一季区试与对照西德33的产量比较 | 第32-33页 |
| ·菌株258第二季区试表现 | 第33-34页 |
| ·菌株258第二季区试主要性状表现 | 第33页 |
| ·姬菇258第二季区试与对照西德33的产量比较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页 |
| ·生产试验结果 | 第34-35页 |
| ·菌株258生产试验的表现 | 第34-35页 |
| ·菌株258生产试验与对照西德33的产量比较 | 第35页 |
| ·小结 | 第35页 |
| ·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 | 第35-42页 |
| ·pH试验结果 | 第35-37页 |
| ·温度试验结果 | 第37-38页 |
| ·碳源试验结果 | 第38-39页 |
| ·氮源试验结果 | 第39-40页 |
| ·碳、氮源组合试验结果 | 第40-42页 |
| ·小结 | 第42页 |
| 4 讨论 | 第42-43页 |
| ·食用菌菌种鉴定方法的选择 | 第42-43页 |
| ·菌株RAPD鉴定结果与生产表现之间的关系 | 第43页 |
| ·生物学特性实验对生产的指导作用 | 第43页 |
| 5 结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