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 理论意义 | 第8页 |
2. 实践意义 | 第8-9页 |
(三) 研究动态 | 第9-10页 |
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页 |
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四)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0-12页 |
1. 环境正义理论 | 第10页 |
2.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 | 第10-11页 |
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1-12页 |
(五) 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2-13页 |
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3. 创新之处:研究方法和视角的转向 | 第12-13页 |
一、 城乡污染转嫁的现状调查 | 第13-19页 |
(一) 实证调查基本情况概述 | 第13-14页 |
1. 调查地点与调查对象的设定 | 第13页 |
2. 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的确定 | 第13-14页 |
(二) 城乡污染转嫁现状调查概述 | 第14-19页 |
1. 城乡污染转嫁的现状 | 第14-17页 |
3. 城乡污染转嫁的途径 | 第17页 |
4. 农民环境权益保护的现状 | 第17-19页 |
二、 城乡污染转嫁概述 | 第19-22页 |
(一) 城乡污染转嫁的特征 | 第19-20页 |
1. 城乡污染转嫁具有隐蔽性 | 第19页 |
2. 城乡污染转嫁行为是违法性和“合法性”的杂糅 | 第19-20页 |
3. 城乡污染转嫁的原动力是经济利益的驱使 | 第20页 |
4. 城乡污染转嫁行为侵害对象权益的特殊性 | 第20页 |
(二) 城乡污染转嫁的本质剖析 | 第20-22页 |
1. 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是环境主体之间对环境容量的掠夺 | 第20-21页 |
2. 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是污染企业外部不经济性的表现 | 第21页 |
3. 从法律层面而言,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污染殖民” | 第21-22页 |
三、 防治城乡污染转嫁存在的困境 | 第22-26页 |
(一) 立法领域尚有缺失 | 第22-23页 |
(二) 执法力度有待加强 | 第23-24页 |
(三) 司法救济存在缺陷 | 第24-26页 |
四、 城乡污染转嫁防治困境的成因分析 | 第26-29页 |
(一) 传统立法模式致使城乡法制差异 | 第26页 |
1. 立法理念层面的城市中心主义 | 第26页 |
2. 立法规划层面的城市中心主义 | 第26页 |
(二) 利益诱导致使城乡环境发展失衡 | 第26-28页 |
1. 转嫁主体的“有限理性” | 第27页 |
2. 污染企业的外部不经济性 | 第27-28页 |
(三)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环境标准差异 | 第28-29页 |
五、 防治城乡污染转嫁的法律对策思考 | 第29-36页 |
(一) 完善城乡污染转嫁防治的法律法规、推动环境权入宪 | 第29-30页 |
1. 制定《城乡污染转嫁防治法》,提供法律支撑 | 第29页 |
2. 推动环境权入宪,保障农民环境权利有效实现 | 第29-30页 |
(二) 理顺执法体系、加强政府监管 | 第30-32页 |
1. 理顺农村环境执法体制 | 第30-31页 |
3. 加强政府监督管理 | 第31-32页 |
(三) 构建配套机制、促进农村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 第32-34页 |
1. 完善环境审批准入制度 | 第32页 |
2. 建立生态损害补偿基金制度 | 第32-33页 |
3. 建立积极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 | 第33-34页 |
(四) 统筹城乡发展,制定相同的环境标准 | 第34页 |
(五) 明确生态环境法律责任 | 第34-36页 |
六、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附录 | 第39-42页 |
个人简介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