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1页 |
·课题研究的缘起 | 第18-22页 |
·研究的相关动态 | 第22-25页 |
·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 第25-26页 |
·研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 第26-28页 |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8-31页 |
第2章 平面设计民族化表现的认知溯源 | 第31-51页 |
·概括表现的设计思想 | 第31-40页 |
·《周易》发端的设计认知 | 第32-36页 |
·老子阐述的虚无切换 | 第36-38页 |
·经典记载的概念设计 | 第38-40页 |
·天人合一的动态序列 | 第40-45页 |
·见微知著,天人感应 | 第40-42页 |
·结构对应,象征自然 | 第42-44页 |
·序列推演,虚实经营 | 第44-45页 |
·知行结合的效用实践 | 第45-51页 |
·从材料认知到加工制作 | 第45-46页 |
·从模块设计到标准应用 | 第46-48页 |
·从形式创造到审美契合 | 第48-51页 |
第3章 平面设计民族化表现的典型特征 | 第51-69页 |
·意象表现的构思 | 第51-59页 |
·图形符号的意象 | 第52-54页 |
·版面构成的意象 | 第54-58页 |
·三维时空的意象 | 第58-59页 |
·中和之美的追求 | 第59-64页 |
·语言元素的和谐 | 第60-61页 |
·中和之美的应用 | 第61-64页 |
·生命精神的体现 | 第64-69页 |
·面向生命的造物设计 | 第65-66页 |
·固化生命的造物设计 | 第66-67页 |
·启发生命的造物设计 | 第67-69页 |
第4章 平面设计民族化表现的思维方法 | 第69-90页 |
·民族化表现的概念抽取 | 第70-74页 |
·历史传统的联系 | 第70-72页 |
·文化体系的依托 | 第72-73页 |
·原创观念的生成 | 第73-74页 |
·形象序列和框架体系的建构 | 第74-77页 |
·形象符号的层级次序 | 第74-76页 |
·象征体系的类别规制 | 第76-77页 |
·元素规范和版式秩序的确立 | 第77-82页 |
·概念化的理解 | 第77-78页 |
·概括化的表现 | 第78-79页 |
·秩序化的强调 | 第79-82页 |
·传统文化与现实主题的结合 | 第82-86页 |
·置换——单元局部的替代 | 第82-84页 |
·同构——重叠形象的表现 | 第84-85页 |
·网格化——系列元素的协调 | 第85-86页 |
·语言风格与精神气质的形成 | 第86-90页 |
·版面元素与编排方式强化了语言风格 | 第87-88页 |
·象征意蕴与作品气韵塑造了精神气质 | 第88页 |
·观念活跃与风格生动赋予了生命象征 | 第88-90页 |
第5章 平面设计民族化表现的实现步骤 | 第90-110页 |
·语言类型的选择:具象与抽象 | 第90-95页 |
·具象外倾和移情冲动 | 第91-93页 |
·抽象冲动与无限深刻 | 第93-95页 |
·视觉原理的依托:格式塔与视觉动力 | 第95-98页 |
·格式塔心理学在平面设计上的应用 | 第96-97页 |
·视觉动力心理学在设计语言上的应用 | 第97-98页 |
·艺术手法的应用:传统语汇与现代文法 | 第98-101页 |
·间接表现的手法 | 第98-99页 |
·比喻的形象使用 | 第99-101页 |
·形式语言的组织:规整统一与丰富变化 | 第101-106页 |
·解构与重组 | 第101-104页 |
·统一与变化 | 第104-106页 |
·表现语言的创新: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 第106-110页 |
·民族民间艺术中自由、生动的表现 | 第106-107页 |
·统治阶层艺术中秩序、礼制的表现 | 第107-108页 |
·文人艺术中精神性、精致化的表现 | 第108-110页 |
第6章 少数民族文化对设计表现的影响——以壮族为例 | 第110-129页 |
·影响壮民族文化的主要因素 | 第111-118页 |
·自然条件和居住环境的决定 | 第112-113页 |
·稻作文明和生产方式的主导 | 第113-114页 |
·历史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启示 | 第114-118页 |
·壮族造物设计的分类与影响 | 第118-121页 |
·从功能的实现方式分 | 第118-119页 |
·从物品的外在形态分 | 第119页 |
·从设计的表现手法分 | 第119-120页 |
·影响表现举例 | 第120-121页 |
·壮族设计思想的借鉴应用 | 第121-129页 |
·功能至上和环境适用的原则 | 第121-123页 |
·巧妙取材和简约装饰的原则 | 第123-125页 |
·构造简单和操作简便的原则 | 第125-126页 |
·生活化纹饰和重复型节奏的原则 | 第126-129页 |
第7章 少数民族特色在平面设计中的凸显——以壮族为例 | 第129-149页 |
·艺术手法的甄选 | 第129-135页 |
·形象的寓意 | 第130-131页 |
·内涵的象征 | 第131-133页 |
·特征的比拟 | 第133-134页 |
·感觉的联动 | 第134-135页 |
·形象元素的萃取 | 第135-140页 |
·从神话传说中撷取 | 第135-137页 |
·从宗教图像里提炼 | 第137-138页 |
·从传统图案间再造 | 第138-139页 |
·从器具造物上归纳 | 第139-140页 |
·视觉呈现的表达 | 第140-149页 |
·图案的变形与整理 | 第140-144页 |
·属性的去除与添加 | 第144-145页 |
·元素的分解与重组 | 第145-146页 |
·形象的意象与再造 | 第146-149页 |
结论 | 第149-157页 |
一、文化定位与修辞转向 | 第149-151页 |
二、向内整合与对外交流 | 第151-152页 |
三、秩序退隐与活力凸显 | 第152-153页 |
四、边缘关注与重心转移 | 第153-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59页 |
附录:图片索引 | 第159-161页 |
致谢 | 第161-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