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的理论(法学)论文

论民主与法治的社会生成机制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4页
目录第4-6页
导论第6-13页
 一 基本思路第6-8页
 二 方法论第8-13页
  (一) 两种视角:描述与规范第8-9页
  (二) 历史事实与进化机制第9页
  (三) 理论与真实世界:简化何以必要第9-10页
  (四) 专业化与共识第10-13页
第一章 历史现象:两种社会的形成第13-17页
 第一节 古代希腊:异质经验社会的生成第13-14页
 第二节 古代中国:同质经验社会的生成第14-17页
第二章 理论阐释:社会行动的逻辑第17-24页
 第一节 社会中个体的行动可能性第17-19页
  一 自由意志与全能主体假设第17页
  二 行为可能性的限制第17-19页
   (一) 客观的限制第18页
   (二) 主观的限制第18-19页
 第二节 模型:社会行为及其目的第19-21页
  一 合作第19-20页
  二 共同体第20页
  三 公共事务的处理第20-21页
 第三节 经验与社会经验结构第21-24页
  一 经验:定义与作用第21-23页
  二 经验差异的形成与两种社会类型第23-24页
第三章 共处之道:两种社会的合作机制第24-34页
 第一节 同质经验社会及其说服机制第25-27页
 第二节 异质经验社会的说服障碍及克服障碍的机制第27-32页
  一 民主绕开差异第27-28页
  二 迁移寻找同质经验第28页
  三 抽象提炼共同经验第28页
  四 公共活动创造共同经验第28-29页
  五 以暴力干预压制异质经验第29页
  六 以法治固化共识第29-30页
  七 以平等、自由、权利容纳和保障多样性第30-32页
 第三节 两种社会中的其他相关机制和现象第32-34页
  一 纠纷解决机制与法律形式第32-33页
  二 排斥与同情第33页
  三 国家规模第33-34页
  四 选拔机制及其影响第34页
第四章 格物穷理:两型社会的分布及转换第34-41页
 第一节 两种社会的时空分布第35-41页
  一 近代以前的西方社会:大型共同体的历史第35-36页
   (一) 古希腊的社会演进第35页
   (二) 古罗马社会中的诸因素第35页
   (三) 中世纪第35-36页
  二 近代以前的东方社会第36-38页
   (一) 传统东方社会第36页
   (二) 春秋战国时代的异质经验第36-37页
   (三) 明清的市民阶层第37-38页
  三 近代以来的异质经验社会第38-39页
  四 其他规模的共同体第39-41页
   (一) 家庭第39页
   (二) 契约共同体第39-40页
   (三) 结社共同体第40页
   (四) 经营团体第40页
   (五) 居住共同体第40页
   (六) 军队第40-41页
 第二节 两种社会的转换第41页
结语第41-43页
参考文献第43-47页
后记第47-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先秦儒家法律思想--以法的实施为视角
下一篇:试论中国法哲学自觉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