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高校“易班”管理--以上海部分高校为例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0页
 一、 研究背景第11-14页
 二、 相关概念界定第14-20页
  (一) 易班第14-15页
  (二) 管理第15-17页
  (三) 高校师生第17-19页
  (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第19-20页
 三、 现实意义第20-24页
  (一) 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第20-21页
  (二) 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第21-23页
  (三) 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第23-24页
 四、 研究价值第24-25页
  (一) 理论价值第24-25页
  (二) 实践价值第25页
 五、 研究方法第25-27页
  (一) 文献研究法第25-26页
  (二) 调查研究法第26页
  (三) 案例研究法第26-27页
 六、 理论依据第27-30页
  (一) 哲学依据——马克思的自我实现理论第27-28页
  (二) 管理学依据——主体性教育理论以及权变管理理论第28页
  (三) 心理学依据——群体动力理论第28-30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30-48页
 一、 班级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第30-35页
  (一) 班级管理的发展第30-31页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第31-35页
 二、 文献综述第35-48页
  (一)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第36-45页
  (二)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第45-48页
第三章 高校“易班”管理的现状分析第48-82页
 一、 调查情况概述第48-49页
  (一) 调查对象第48页
  (二) 问卷发放情况第48页
  (三)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第48-49页
 二、 现状调查与分析第49-77页
  (一) “易班”的机构设置第49-52页
  (二) “易班”的管理目标第52-57页
  (三) “易班”的制度建设第57-60页
  (四) “易班”的活动管理第60-66页
  (五) “易班”的民主管理第66-69页
  (六) “易班”的干部培养第69-71页
  (七) “易班”的师生关系第71-77页
 三、 问题诊断第77-82页
  (一) “易班”管理定位缺乏合理性第78-79页
  (二) “易班”管理体制缺乏“以人为本”理念第79-80页
  (三) “易班”管理方式缺乏针对性第80-82页
第四章 高校“易班”管理的改善依据及措施第82-111页
 一、 “90 后”大学生的特征第82-88页
  (一) 思想活跃,但政治意识淡薄第83-84页
  (二) 性格独立,但内心孤独第84-85页
  (三) 个性鲜明,但集体意识淡薄第85-86页
  (四) 自尊心强,但心理抗挫能力弱第86-87页
  (五) 坦率耿直,但缺乏组织观念第87-88页
 二、 高校“易班”管理的原则第88-95页
  (一) 实证调查结合合理引导的原则第88-92页
  (二) 遵循规律结合文化传播的原则第92-93页
  (三) 积极灌输结合互相交流的原则第93-94页
  (四) 相互融合结合保持特色的原则第94-95页
 三、 有效改善高校“易班”管理的具体措施第95-111页
  (一) 制定清晰的“易班”管理目标,建立健全的“易班”管理制度第95-100页
  (二) 开展丰富多彩的“易班”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100-103页
  (三) 做好“易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第103-106页
  (四) 依托“易班”平台,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第106-108页
  (五) 后勤、就业及其他服务性内容进“易班”第108-111页
结语第111-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8页
附录第118-123页
研究成果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化发展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
下一篇:上海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