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2-13页 |
第1章 基于视觉通道理论分析单眼弱视空间视觉缺损 | 第13-26页 |
·引言 | 第13页 |
·一般资料 | 第13-14页 |
·实验对象入选标准 | 第14页 |
·实验对象排除标准及诊断方法 | 第14页 |
·仪器及测量方法 | 第14-16页 |
·评价患者的视锐度和对比敏感度 | 第14-15页 |
·视锐度检测 | 第15页 |
·对比敏感度检测 | 第15页 |
·空间视功能分析 | 第15-16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16页 |
·结果 | 第16-20页 |
·弱视程度与双眼对比敏感度AULCSF差值的相关性分析 | 第16-17页 |
·弱视眼视锐度与AULCSF的相关性分析 | 第17-18页 |
·弱视眼视锐度与截止空间频率的相关性分析 | 第18页 |
·弱视眼视锐度与峰值对比敏感度Smax的相关性分析 | 第18-19页 |
·弱视眼视锐度与Frmax的相关性分析 | 第19页 |
·不同弱视程度弱视AULCSF、Smax、Frmax及CutSF分析 | 第19-20页 |
·不同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分析 | 第20页 |
·讨论 | 第20-24页 |
·对比敏感度曲线下面积AULCSF | 第21页 |
·截止空间频率、峰值对比敏感度及最适空间频率 | 第21-24页 |
·小结 | 第24-26页 |
第2章 连续全遮盖法治疗8-14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第26-35页 |
·引言 | 第26页 |
·资料和方法 | 第26-29页 |
·一般资料 | 第26-27页 |
·治疗方法及随访计划 | 第27页 |
·仪器及测量方法 | 第27-28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28-29页 |
·结果 | 第29-31页 |
·描述性统计 | 第29页 |
·连续全遮盖治疗前后弱视程度及双眼AULCSF差值分析 | 第29-30页 |
·连续全遮盖前后弱视眼和非弱视眼视锐度、AULCSF分析 | 第30-31页 |
·连续全遮盖前后弱视眼Smax、Frmax及CutSF的分析 | 第31页 |
·讨论 | 第31-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视知觉学习改善超敏感期弱视患者的视功能研究 | 第35-44页 |
·引言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9页 |
·受试者 | 第35页 |
·实验设备 | 第35-36页 |
·Gabor光栅刺激源 | 第36-37页 |
·训练任务过程 | 第37-38页 |
·评价指标及数据分析 | 第38-39页 |
·结果 | 第39-41页 |
·讨论 | 第41-44页 |
第4章 综述弱视视觉系统的空间视觉信息处理受损特征 | 第44-58页 |
·引言 | 第44页 |
·弱视的定义及分类情况 | 第44-47页 |
·弱视的定义 | 第44-46页 |
·弱视的分类方法 | 第46-47页 |
·弱视视觉系统的空间视觉信息处理功能受损特征 | 第47-58页 |
·视锐度 | 第47-49页 |
·空间对比敏感度 | 第49-53页 |
·空间定位能力(Position acuity) | 第53-56页 |
·空间相互作用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