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LA的软件框架自动生成工具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 ·仿真软件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仿真程序包和仿真语言 | 第12-13页 |
| ·一体化建模与仿真环境 | 第13页 |
| ·智能化建模与仿真环境 | 第13页 |
| ·面向对象的仿真软件 | 第13-14页 |
| ·分布交互仿真软件 | 第14-15页 |
| ·雷达仿真系统概述 | 第15页 |
| ·联邦软件框架自动生成工具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和文章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HLA 开发理论 | 第18-29页 |
| ·HLA 简介 | 第18-20页 |
| ·HLA 仿真系统结构 | 第18-20页 |
| ·HLA 规则 | 第20页 |
| ·RTI 简介 | 第20-24页 |
| ·RTI 的概念和特点 | 第20-21页 |
| ·RTI 重要接口函数服务 | 第21-24页 |
| ·OMT 简介 | 第24-25页 |
| ·联邦成员的开发运行过程 | 第25-28页 |
| ·联邦开发与运行过程模型 | 第25-26页 |
| ·联邦成员程序流程 | 第26-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联邦软件框架研究与设计 | 第29-46页 |
| ·框架分析 | 第29-30页 |
| ·框架流水线结构设计 | 第30-33页 |
| ·雷达系统仿真结构 | 第30-32页 |
| ·流水线结构设计 | 第32-33页 |
| ·仿真节点分层架构设计 | 第33-45页 |
| ·辅助类设计 | 第34-35页 |
| ·应用管理层设计 | 第35-37页 |
| ·界面 GUI 层设计 | 第37-38页 |
| ·仿真计算层设计 | 第38-39页 |
| ·网络层设计 | 第39-45页 |
| ·各层的交互过程 | 第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软件自动生成工具的设计与开发 | 第46-62页 |
| ·工具开发目标 | 第46-48页 |
| ·工具实现方法 | 第48-55页 |
| ·开发模板文件和 FOM/SOM 文件 | 第49-52页 |
| ·FOM/SOM 文件的读取 | 第52-54页 |
| ·代码的生成 | 第54-55页 |
| ·工具开发流程 | 第55-57页 |
| ·工具开发内容 | 第57-60页 |
| ·工具的结构设计 | 第58-59页 |
| ·工具的实现 | 第59-60页 |
| ·工具的界面设计 | 第60页 |
| ·工具的使用说明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五章 工具开发实例对比测试 | 第62-73页 |
| ·按照一般流程开发仿真实例 | 第62-66页 |
| ·非工具方式开发回波信号产生联邦成员 | 第63-65页 |
| ·非工具方式开发接收机距离压缩联邦成员 | 第65-66页 |
| ·使用工具开发仿真实例 | 第66-69页 |
| ·用工具开发回波信号产生联邦成员 | 第67-68页 |
| ·用工具开发接收机距离压缩联邦成员 | 第68-69页 |
| ·对比分析 | 第69-72页 |
| ·开发效率对比分析 | 第69-71页 |
| ·工具开发优势分析 | 第7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