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历史人物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s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5页 |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 二、研究状况 | 第9-13页 |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历史人物研究的成果及类型 | 第15-33页 |
| 第一节 人物个体研究 | 第15-28页 |
| 一、政治军事人物 | 第15-21页 |
| 二、文化学术人物 | 第21-28页 |
| 第二节 人物群体研究 | 第28-33页 |
| 一、魏晋南北朝“竹林七贤” | 第28-29页 |
| 二、两晋时期政治动乱之天师道教徒 | 第29-30页 |
| 三、隋末唐初“山东豪杰” | 第30页 |
| 四、唐朝李武韦杨婚姻集团 | 第30-31页 |
| 五、唐朝李氏一族 | 第31-33页 |
| 第二章 历史人物研究的旨趣 | 第33-44页 |
| 第一节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 第33-36页 |
| 一、对独立之精神的追求 | 第33-35页 |
| 二、对自由之思想的向往 | 第35-36页 |
| 第二节 “在史中求史识” | 第36-44页 |
| 一、种族与文化之关系 | 第37-39页 |
| 二、外来文化与本土观念之关系 | 第39-40页 |
| 三、家族地域与文化传承之关系 | 第40-41页 |
| 四、宗教信仰与政治变革之关系 | 第41页 |
| 五、婚缘姻结与政治立场之关系 | 第41-44页 |
| 第三章 历史人物研究的方法 | 第44-66页 |
| 第一节 宋贤长编考异之法 | 第44-48页 |
| 一、“喜聚异同,宁繁勿简” | 第45-46页 |
| 二、比较异同,有所取舍 | 第46-47页 |
| 三、综合运用,撰述成文 | 第47-48页 |
| 第二节 还原历史人物的方法 | 第48-55页 |
| 一、诗文证史,诗史互证 | 第48-51页 |
| 二、“论世知人” | 第51-53页 |
| 三、语言学方法的运用 | 第53-54页 |
| 四、图表法的运用 | 第54-55页 |
| 第三节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 | 第55-66页 |
| 一、“古典”与“今典”双重互证分析 | 第55-56页 |
| 二、比较分析法 | 第56-59页 |
| 三、想象推度法 | 第59-61页 |
| 四、宗族门第分析法 | 第61-62页 |
| 五、心理分析法 | 第62-63页 |
| 六、环境分析法 | 第63-64页 |
| 七、以小见大 | 第64-66页 |
| 第四章 历史人物的评价 | 第66-77页 |
| 第一节 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 | 第66-71页 |
| 一、社会进步或发展标准 | 第66-69页 |
| 二、历史主义标准 | 第69-71页 |
| 第二节 历史人物评价方法 | 第71-77页 |
| 一、“真了解” | 第71-74页 |
| 二、方面论 | 第74-77页 |
| 结语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