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NO_X燃烧器与相应燃烧技术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内低 NO_X直流燃烧器的发展 | 第11-15页 |
| ·双通道通用煤粉主燃烧器 | 第11-12页 |
| ·可调煤粉浓淡低 NO_X燃烧及低负荷稳燃技术 | 第12-13页 |
| ·“风包粉”系列浓淡煤粉燃烧技术 | 第13-14页 |
| ·“双尺度”系列浓淡煤粉燃烧技术 | 第14-15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 第2章 湍流两相流动和炉内燃烧过程数值模拟模型 | 第17-24页 |
| ·湍流气固两相流动数值模拟模型 | 第17-19页 |
| ·湍流基本守恒方程组 | 第17页 |
| ·气相湍流数学模型 | 第17-18页 |
| ·颗粒相流动数学模型 | 第18-19页 |
| ·炉内燃烧过程数学模型 | 第19-23页 |
| ·炉内湍流基本守恒方程组 | 第19-20页 |
| ·煤的热解挥发数学模型 | 第20页 |
| ·焦炭燃烧数学模型 | 第20-21页 |
| ·辐射数学模型 | 第21页 |
| ·气相燃烧数学模型 | 第21-22页 |
| ·NO_X生成机理模型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3章 垂直浓淡煤粉燃烧器内气固两相流动 | 第24-32页 |
| ·引言 | 第24页 |
| ·研究对象概况 | 第24-25页 |
| ·数学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 | 第25-27页 |
|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 ·弯头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27-28页 |
| ·导流板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分隔板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29-30页 |
| ·粒径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4章 弯头对水平浓淡分离燃烧器的性能影响 | 第32-39页 |
| ·引言 | 第32页 |
| ·研究对象概况 | 第32-34页 |
| ·数学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 | 第34-35页 |
|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5章 300MW 锅炉炉内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39-52页 |
| ·引言 | 第39页 |
| ·研究对象简介 | 第39-41页 |
| ·数学计算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41-43页 |
| ·数学计算模型 | 第41页 |
| ·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 第41-42页 |
| ·计算工况 | 第42-43页 |
|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43-50页 |
| ·过量空气系数对炉内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43-45页 |
| ·燃尽风率对炉内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45-47页 |
| ·燃尽风摆角对炉内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47-48页 |
| ·燃尽风高度对炉内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48-49页 |
| ·一次风喷口浓淡侧煤粉浓度比对炉内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49-50页 |
| ·一次风速对炉内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50页 |
| ·降低 NO_X方法分析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