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身份建构与东北亚地区秩序变迁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绪论 | 第9-18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国内外关于国家身份的研究 | 第12-14页 |
| ·国内外对于地区秩序的研究 | 第14-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难点和创新点 | 第17-18页 |
| 1 国际政治学中国家身份与地区秩序的研究 | 第18-26页 |
| ·国家身份研究 | 第18-21页 |
| ·身份研究的引入 | 第18-19页 |
| ·身份的定位和问题 | 第19-21页 |
| ·国际政治的身份研究 | 第21-23页 |
| ·国家身份的界定 | 第21-22页 |
| ·国家身份的引入 | 第22-23页 |
| ·国家身份与地区秩序的关系研究 | 第23-26页 |
| ·地区秩序研究 | 第23-24页 |
| ·地区秩序影响国家身份定位 | 第24-26页 |
| 2 中国国家身份与东北亚地区秩序 | 第26-42页 |
| ·东北亚地区秩序的划分 | 第26-27页 |
| ·东北亚地区秩序变迁的四个阶段 | 第26页 |
| ·划分的依据 | 第26-27页 |
| ·“天下”观影响下的中国国家身份认知 | 第27-30页 |
| ·天下的范围与中国 | 第28页 |
| ·朝贡秩序 | 第28-29页 |
| ·中国式的中心主义 | 第29-30页 |
| ·殖民秩序观与中国国家身份 | 第30-33页 |
| ·条约时代与殖民秩序 | 第31-32页 |
| ·殖民秩序下的中国 | 第32-33页 |
| ·东北亚地区秩序的再塑造 | 第33-37页 |
| ·日本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 | 第33-34页 |
| ·东北亚地区秩序观的改变 | 第34-35页 |
| ·“大东亚共荣秩序”下的中国国家身份认知 | 第35-37页 |
| ·冷战时期的中国国家身份认知与地区秩序观互动 | 第37-42页 |
| ·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冷战” | 第37-38页 |
| ·社会主义中国 | 第38-40页 |
| ·国际主义秩序观与中国国家身份的互动 | 第40-42页 |
| 3 后冷战时期的中国国家身份建构与地区秩序因素 | 第42-52页 |
| ·中国国家身份的再认知 | 第42-44页 |
| ·改革开放的中国 | 第42-43页 |
| ·中国实力增长下的地区权力结构调整 | 第43-44页 |
| ·影响东北亚秩序的多元因素 | 第44-48页 |
| ·域外力量的持续存在和影响 | 第44-45页 |
| ·地区主义与东北亚秩序 | 第45-46页 |
| ·民族主义与东北亚秩序 | 第46-48页 |
| ·中国国家身份建构的现实 | 第48-52页 |
| ·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构建 | 第48-50页 |
| ·中国国家身份建构面临的地区挑战 | 第50-51页 |
| ·中国国家身份建构的启示 | 第51-52页 |
| 结束语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