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差异的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 ·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 ·耕地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 | 第15-16页 |
| ·基本农田规划与布局研究 | 第16页 |
| ·土地整治时序研究 | 第16-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方法 | 第21-29页 |
| ·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 ·土地评价理论 | 第21-22页 |
| ·地域分异理论 | 第22页 |
|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22-23页 |
| ·人地关系理论 | 第23-25页 |
| ·耕地多功能性理论 | 第25-26页 |
| ·主要方法 | 第26-29页 |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6-27页 |
| ·熵权法 | 第27页 |
| ·逼近理想解法 | 第27-29页 |
| 第3章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9-47页 |
|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内涵 | 第29页 |
|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 P‐S‐R 模型 | 第29-32页 |
|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目标分解 | 第32-33页 |
|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38页 |
| ·影响耕地本底质量的因素 | 第33-34页 |
| ·影响耕地利用效益的因素 | 第34-36页 |
| ·影响耕地空间格局的因素 | 第36-38页 |
|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差异分析 | 第38-44页 |
| ·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差异分析 | 第39-41页 |
| ·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主导方向 | 第41-44页 |
|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4-47页 |
| 第4章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评价 | 第47-55页 |
| ·评价单元选取 | 第47页 |
| ·指标体系建立 | 第47-48页 |
| ·全面性与主导性原则 | 第47-48页 |
| ·稳定性原则 | 第48页 |
| ·差异性原则 | 第48页 |
|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 第48页 |
| ·指标获取与测算 | 第48-52页 |
| ·指标获取 | 第48-49页 |
| ·部分评价指标分值计算 | 第49-51页 |
| ·指标归一化处理 | 第51-52页 |
| ·建设时序评价 | 第52-55页 |
| ·熵权法计算权重 | 第52-53页 |
| ·理想解法计算优先度 | 第53-54页 |
| ·建设时序分期 | 第54-55页 |
| 第5章 实证研究 | 第55-72页 |
|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 | 第55-59页 |
| ·研究区概括 | 第55-56页 |
| ·耕地利用现状与建设主导方向 | 第56-57页 |
| ·整治时序安排 | 第57-59页 |
|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 | 第59-65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59-60页 |
| ·耕地利用现状与建设主导方向 | 第60-61页 |
| ·整治时序安排 | 第61-65页 |
|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 | 第65-71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65-66页 |
| ·耕地利用现状与建设主导方向 | 第66-67页 |
| ·整治时序安排 | 第67-69页 |
| ·整治项目的时序安排 | 第69-71页 |
| ·小结 | 第71-72页 |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2-75页 |
| ·结论 | 第72-73页 |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73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 附录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