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盛乐植被恢复实验示范区人工植被与其生态效益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第一节 人工植被建设回顾 | 第13-14页 |
·国外人工植被建设概况 | 第13页 |
·我国人工植被建设情况 | 第13-14页 |
第二节 人工植被结构配置研究 | 第14-16页 |
·适地适树 | 第14-15页 |
·造林密度与树种配置 | 第15-16页 |
第三节 人工林生态效益研究 | 第16-17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7-22页 |
第一节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第二节 地形地貌 | 第17页 |
第三节 气候特征 | 第17-20页 |
第四节 水文特征 | 第20页 |
第五节 土壤特征 | 第20页 |
第六节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0-21页 |
第七节 林业土地利用现状 | 第21-22页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第22-28页 |
第一节 研究区域植被群落组成 | 第22-23页 |
·样地设置 | 第22-23页 |
·样地调查方法 | 第23页 |
第二节 主要造林物种的生理生态适应性 | 第23-25页 |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生理生态指标测定 | 第24-25页 |
第三节 生态效益 | 第25-26页 |
·防风固沙效益 | 第25-26页 |
·小气候测定 | 第26页 |
·土壤的理化性质 | 第26页 |
第四节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6-28页 |
·方差分析 | 第26页 |
·潜在蒸腾量(PET)计算 | 第26-27页 |
·多维空间坐标综合评定值累加法 | 第27-28页 |
第五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8-53页 |
第一节 研究区植物群落特征 | 第28-32页 |
·植物区系组成 | 第28页 |
·植被的生活型 | 第28-30页 |
·乔灌木的高度、盖度 | 第30-31页 |
·各样草本植物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 第31-32页 |
第二节 五个树种的生态适应性 | 第32-38页 |
·五个树种的气体交换特性 | 第32-36页 |
·五个树种的适应性评价 | 第36-38页 |
第三节 人工植被的配置和管理 | 第38-44页 |
·不同配置下柠条和樟子松的生理生态特性 | 第38-41页 |
·不同管理方式下樟子松的生理生态特性 | 第41-44页 |
第四节 人工植被的生态效益 | 第44-53页 |
·防风固沙效益 | 第44-46页 |
·人工植被小气候效应 | 第46-48页 |
·人工植被的土壤效应 | 第48-49页 |
·人工植被对降水的再分配 | 第49-5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3-56页 |
第一节 植被恢复树种选择 | 第53-54页 |
第二节 植被配置设计 | 第54页 |
第三节 水分利用与灌溉 | 第54-55页 |
第四节 环境条件改善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附件 | 第61-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