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四、创新及不足 | 第14-15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6-32页 |
一、概念分析 | 第16-26页 |
(一)定义 | 第16页 |
(二)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的特点 | 第16-19页 |
(三)排污申报登记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9-21页 |
(四)排污申报登记制度与相关制度的比较 | 第21-26页 |
二、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9页 |
(一)环保部门获取排污信息的主要来源 | 第26-27页 |
(二)政府监督管理排污单位的重要依据 | 第27-28页 |
(三)企事业单位在制定企业管理制度中的依据 | 第28页 |
(四)宣传环保法律、明确排污者义务的手段 | 第28-29页 |
三、我国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9-32页 |
第二章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2-48页 |
一、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独立性未得到重视 | 第32-33页 |
二、排污申报登记的主体存在不同认识 | 第33-36页 |
(一)第三产业申报登记不足 | 第35页 |
(二)个人申报登记较少 | 第35-36页 |
三、排污申报登记的内容未形成统一规定 | 第36-39页 |
(一)排污申报登记工作量庞大 | 第37-38页 |
(二)政府与排污单位共同谎报排污数据 | 第38-39页 |
四、排污申报登记的程序设置未进行完善 | 第39-43页 |
(一)排污申报登记的时间 | 第39-40页 |
(二)排污申报登记表的形式 | 第40-41页 |
(三)排污申报登记的数据核实 | 第41-43页 |
五、对违法行为未形成有效的惩罚措施 | 第43-48页 |
(一)违反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主要情形 | 第43-45页 |
(二)违反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处罚较轻 | 第45-48页 |
第三章 我国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完善 | 第48-65页 |
一、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应是独立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 第48-51页 |
(一)源于风险防范原则的追求 | 第48-50页 |
(二)源于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的需要 | 第50-51页 |
二、设定统一的排污申报登记主体 | 第51-54页 |
(一)一般排污者 | 第51-52页 |
(二)特别排污者 | 第52-53页 |
(三)个体排污者 | 第53-54页 |
三、设定全面的排污申报登记的内容 | 第54-57页 |
(一)基本情况 | 第54-55页 |
(二)上年污染物排放情况 | 第55页 |
(三)按本年度排污情况数据预测 | 第55-56页 |
(四)排污变更申报登记 | 第56-57页 |
四、建立合理统一的排污申报登记程序 | 第57-60页 |
(一)排污申报登记时间 | 第57页 |
(二)排污申报登记表细化 | 第57-59页 |
(三)有效的排污申报核实 | 第59-60页 |
五、完善违反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法律责任 | 第60-65页 |
(一)违反排污申报登记的行政法责任 | 第61-62页 |
(二)违反排污申报登记的民法责任 | 第62-63页 |
(三)违反排污申报登记的刑法责任 | 第63-65页 |
第四章 排污申报登记的保障制度设计 | 第65-72页 |
一、建立排污申报登记信息公开制度 | 第65-70页 |
(一)政府信息公开和环境信息公开 | 第65-66页 |
(二)环境信息公开和排污申报登记信息公开 | 第66-68页 |
(三)排污申报登记信息公开与否的博弈 | 第68-70页 |
二、激励措施-行政奖励的运用 | 第70-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