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章 生态美学产生的背景 | 第11-17页 |
第一节 生态美学产生的经济背景 | 第11-13页 |
第二节 生态美学产生的哲学与文化背景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生态美学产生的文学背景 | 第14-17页 |
第二章 曾繁仁生态美学观的理论来源 | 第17-25页 |
第一节 曾繁仁生态美学观的中国理论来源 | 第17-20页 |
第二节 曾繁仁生态美学观的西方理论来源 | 第20-25页 |
第三章 曾繁仁生态美学观的主要观点 | 第25-44页 |
第一节 生态存在论的美学观 | 第25-30页 |
1、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为借鉴 | 第25-29页 |
2、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内涵 | 第29-30页 |
第二节 生态整体主义的美学观 | 第30-35页 |
1、以整个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 | 第30-32页 |
2、揭示人的生态审美本性 | 第32-34页 |
3、人与自然的关系应为一从“祛魅”到部分的“复魅” | 第34-35页 |
第三节 生态人文主义的美学观 | 第35-37页 |
1、时间角度之动态人的现世美学 | 第35-36页 |
2、空间角度之人生的美学 | 第36页 |
3、生态美学的独特“生命性”内涵 | 第36-37页 |
第四节 以生态美学观为基础的生态审美教育 | 第37-44页 |
1、生态审美教育的内涵 | 第37-38页 |
2、如何进行生态审美教育 | 第38-40页 |
3、生态审美教育之文学作品的生态审美解读 | 第40-44页 |
第四章 曾繁仁生态美学观的贡献及意义 | 第44-50页 |
第一节 曾繁仁生态美学观的贡献 | 第44-47页 |
1、实现了对实践美学的超越 | 第44-45页 |
2、实现了美学中的一些重要突破 | 第45-47页 |
第二节 曾繁仁生态美学观的意义 | 第47-50页 |
1、对美学的研究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 第47-48页 |
2、对当代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导作用 | 第48页 |
3、实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