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树木学论文

喀斯特地区两个重要造林树种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15页
 1、种子萌发的生态学研究进展第12-13页
   ·种子萌发与水分第12页
   ·种子萌发与温度第12页
   ·种子萌发与光照第12页
   ·种子萌发与外界湿度第12-13页
   ·种子大小与种子萌发的关系第13页
   ·种子休眠第13页
 2、青冈栎和茶条木研究进展第13-15页
第二章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5-19页
 1、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2、总体设计第16-17页
 3、研究方法第17-19页
   ·试验地概况第17页
   ·研究对象第17页
   ·实验材料来源和处理方法第17-19页
     ·青冈栎种子第17-18页
     ·茶条木种子第18-19页
第三章 不同试验区两个物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特征第19-33页
 1、供试材料第19页
 2、试验设计第19页
 3、试验方法第19-25页
   ·试验区土壤化学成分测定第19-24页
     ·土壤pH值测定第19页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第19-20页
     ·土壤全氮的测定第20-21页
     ·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第21页
     ·土壤速效磷的测定第21-22页
     ·土壤速效钾的测定第22页
     ·土壤全磷、全钾的测定第22-24页
   ·种子物理性质测定第24页
     ·种子百粒重的测定第24页
     ·种子大小的测定第24页
     ·种子含水率的测定第24页
   ·种子活力的测定第24页
   ·种子累计萌发率和幼苗形态特征的测定第24-25页
   ·试验区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第25页
 4、数据分析第25页
 5、结果与分析第25-31页
   ·试验区土壤化学成分第25-26页
   ·试验区土壤物理特性及含水率变化特征第26-27页
   ·种子大小、百粒重、含水量及其活力第27-28页
   ·不同试验区域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28-29页
   ·不同试验区域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第29-31页
 6、小结第31-33页
第四章 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两个物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特征第33-43页
 1、研究方法第33-34页
   ·试验设计第33页
     ·不同温度条件下种子的萌发试验第33页
     ·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种子的萌发试验第33页
   ·测定项目和方法第33-34页
     ·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测定第33-34页
     ·幼苗形态特征的测定第34页
   ·数据分析第34页
 2、结果与分析第34-40页
   ·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34-37页
   ·土壤含水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37-38页
   ·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第38-40页
 3、小结与讨论第40-43页
   ·种子的重量、形态特征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40页
   ·适宜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40页
   ·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40-41页
   ·土壤含水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41-43页
第五章 落叶覆盖和土壤含水量下两个物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特征第43-56页
 1、研究方法第43-44页
   ·试验设计第43-44页
   ·测定项目和方法第44页
     ·试验用土化学成分测定第44页
     ·种子累计萌发率和幼苗形态特征的测定第44页
   ·数据分析第44页
 2、结果与分析第44-54页
   ·试验用土化学成分第44-45页
   ·不同梯度土壤含水量处理下种子累计萌发率特征第45-46页
     ·青冈栎种子不同梯度土壤含水量处理下萌发特征第45页
     ·茶条木种子不同梯度土壤含水量处理下萌发特征第45-46页
   ·“全土”与“土-碎石”处理下种子累计萌发率特征第46-47页
     ·“全土”与“土-碎石”处理下青冈栎种子累计萌发率特征第46页
     ·“全土”与“土-碎石”处理下茶条木种子累计萌发率特征第46-47页
   ·有无落叶覆盖处理下种子累计萌发率特征第47-49页
     ·有无落叶覆盖处理下青冈栎种子累计萌发率特征第47-48页
     ·有无落叶覆盖处理下茶条木种子累计萌发率特征第48-49页
   ·不同试验处理种子萌发特征第49-54页
     ·不同试验处理青冈栎种子萌发特征第49-52页
     ·不同试验处理茶条木种子萌发特征第52-54页
 3、小结与讨论第54-56页
   ·落叶覆盖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55页
   ·“全土”和“土-碎石”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55页
   ·土壤含水量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第55-56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56-59页
 1、主要结论第56-57页
 2、展望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4页
附表第64-69页
硕士期间撰写和发表的主要论文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毛竹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下一篇:桉树光合特性及抗逆性生理生化指标的季节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