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质素/磺酸盐型三元共聚物水煤浆分散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1 引言 | 第13-28页 |
| ·水煤浆的研究现状与意义 | 第13-17页 |
| ·水煤浆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水煤浆发展的意义 | 第16-17页 |
| ·水煤浆分散剂概述 | 第17-23页 |
| ·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 ·分散作用 | 第18-19页 |
| ·分散机理 | 第19-21页 |
| ·分散剂种类 | 第21-23页 |
| ·磺酸盐分散剂研究 | 第23-26页 |
| ·木质素磺酸盐型水煤浆添加剂概述 | 第23-25页 |
| ·其他磺酸盐分散剂 | 第25-26页 |
| ·水煤浆分散剂的发展趋势 | 第26-2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与工作思路 | 第27-28页 |
| ·研究方案 | 第27页 |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28-37页 |
| ·实验原料 | 第28-29页 |
| ·反应单体的选择 | 第28-29页 |
| ·主要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29页 |
|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 ·聚合物分散剂的合成 | 第30页 |
| ·聚合物性能检测 | 第30-31页 |
| ·外观及稳定性检测 | 第31页 |
| ·红外表征 | 第31页 |
| ·热稳定性 | 第31页 |
|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31页 |
| ·凝胶色谱分析 | 第31页 |
| ·水煤浆的制备和性能检测 | 第31-33页 |
| ·煤质分析 | 第31-32页 |
| ·水煤浆制备 | 第32页 |
| ·水煤浆的性能检测 | 第32-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6页 |
| ·AMPS 单体影响 | 第33-34页 |
| ·AA 单体影响 | 第34页 |
| ·聚合温度影响 | 第34-35页 |
| ·引发剂影响 | 第35-36页 |
| ·次亚磷酸钠影响 | 第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3 共聚物性能表征 | 第37-41页 |
| ·红外表征 | 第37-38页 |
| ·仪器及检测方法 | 第3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7-38页 |
| ·热稳定性 | 第38页 |
| ·仪器及检测方法 | 第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页 |
| ·X 射线衍射 | 第38-39页 |
| ·仪器及检测方法 | 第38-3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页 |
| ·凝胶色谱分析 | 第39-40页 |
| ·仪器及检测方法 | 第3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4 共聚物分散剂对水煤浆黏度影响 | 第41-60页 |
| ·煤种适应性 | 第41-43页 |
| ·1 号煤的最佳成浆浓度 | 第41-42页 |
| ·2 号煤的最佳成浆浓度 | 第42页 |
| ·3 号煤的最佳成浆浓度 | 第42-43页 |
| ·三种煤粉的最大成浆浓度 | 第43页 |
| ·分散剂掺量的影响 | 第43-48页 |
| ·1 号煤样的影响 | 第44-45页 |
| ·2 号煤样的影响 | 第45页 |
| ·3 号煤样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水煤浆的流动性与稳定性 | 第46-48页 |
| ·制浆温度的影响 | 第48页 |
| ·pH 值的影响 | 第48-49页 |
| ·不同研磨时间的影响 | 第49-50页 |
| ·ζ电位的影响 | 第50-51页 |
| ·热失重(TG) | 第51-52页 |
| ·触变性 | 第52-53页 |
| ·不同分子量下水煤浆性能测试 | 第53-56页 |
| ·相对分子质量 | 第53-54页 |
| ·水煤浆的表观黏度 | 第54-55页 |
| ·水煤浆的ζ电位 | 第55页 |
| ·水煤浆的流动性与稳定性 | 第55-56页 |
| ·与传统分散剂分散性能的比较 | 第56页 |
| ·复配分散剂的性能研究 | 第56-59页 |
| ·木质素磺酸钠的红外表征 | 第57页 |
| ·单独木质素磺酸钠作为分散剂 | 第57-58页 |
| ·木质素磺酸钠与三元共聚物复配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创新点 | 第61页 |
| ·展望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