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5页 |
·气体扩散电极孔道结构概述 | 第17-23页 |
·初生孔和次生孔的定义及界限 | 第18-21页 |
·微观孔径“两相流”物质传输理论 | 第21-22页 |
·气体透过率的表征测试方法 | 第22-23页 |
·扩散层孔道结构设计 | 第23-27页 |
·炭黑种类(粒径)对孔结构的构建和性能的影响 | 第24-25页 |
·炭黑的含量(电极厚度)对电极孔道和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25页 |
·改变炭黑与 PTFE 的质量比 | 第25-26页 |
·造孔剂的添加 | 第26-27页 |
·纳米活性碳材料物质的添加 | 第27页 |
·催化层孔道结构设计 | 第27-29页 |
·炭黑种类对催化层亲疏水孔结构和性能影响 | 第27-28页 |
·造孔剂的添加 | 第28页 |
·炭黑等活性物质的掺杂 | 第28-29页 |
·气体扩散电极孔道结构参数特征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29-31页 |
·孔径对电极性能的作用机制 | 第29-30页 |
·孔体积和孔隙率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30页 |
·气体透过率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30-31页 |
·本论文的课题思路、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31-3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5-43页 |
·实验药品、试剂及原料 | 第35页 |
·实验装置和仪器 | 第35-36页 |
·气体扩散电极的制备 | 第36-38页 |
·实验所用分析测试手段 | 第38-43页 |
·气体扩散电极表明形貌、孔结构等物理性质表征 | 第38-39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8页 |
·接触角测量仪 | 第38页 |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的分析仪 | 第38-39页 |
·四探针电阻测试仪 | 第39页 |
·压汞测试分析仪 | 第39页 |
·气体扩散电极的电化学性质表征 | 第39-43页 |
·极化曲线测试 | 第40页 |
·计时电流/电位 | 第40页 |
·交流阻抗测试 | 第40-43页 |
第三章 气体扩散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 第43-85页 |
·Ag/C 催化剂形貌及性能表征 | 第43-44页 |
·扩散层所用炭黑的粒径、晶体结构及石墨化程度分析 | 第44-48页 |
·炭黑初级粒子和聚结体尺寸分析 | 第44-46页 |
·炭黑晶体结构及石墨化程度分析 | 第46-48页 |
·扩散层浆料的马尔文粒径分布研究 | 第48-52页 |
·炭黑种类对浆料的粒径分布影响规律的研究 | 第48-49页 |
·不同炭黑含量时的浆料粒径分布规律分析 | 第49-51页 |
·改变炭黑与 PTFE 质量比时的浆料粒径分布变化分析 | 第51-52页 |
·扩散层炭黑种类、含量、C/PTFE 及添加造孔剂时电极的物性表征 | 第52-82页 |
·表面形貌分析 | 第53-65页 |
·电极表面的亲疏水性测试 | 第65-70页 |
·氮气吸脱附初生孔孔径和孔体积变化研究 | 第70-76页 |
·电阻率的变化分析 | 第76-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5页 |
第四章 炭黑种类对扩散层孔道结构与电极电化学性能关系研究 | 第85-97页 |
·扩散层孔道结构分析 | 第85-90页 |
·孔径分布与累积孔体积曲线分析 | 第85-87页 |
·局部孔体积 | 第87页 |
·局部孔隙率 | 第87-88页 |
·局部平均孔径对比分析 | 第88-89页 |
·局部孔体积(孔隙率)占总孔的百分比分析 | 第89-90页 |
·不同炭黑所制备的扩散层的电极的电催化氧还原性能测试 | 第90-92页 |
·炭黑种类对孔道结构和电化学性能之间关系研究 | 第92-95页 |
·扩散层电极K-C方程气体透过率分析 | 第92-93页 |
·氧还原反应阴极极化曲线电流密度随气体透过率K值的变化分析 | 第93-94页 |
·影响气体透过率K值的孔道因素与电极性能的内在联系分析 | 第94-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五章 C/PTFE质量比对扩散层孔道结构与电极电催化性能关系研究 | 第97-109页 |
·PTFE含量变化对扩散层孔结构的变化研究分析 | 第97-101页 |
·孔径分布与总孔体积随PTFE含量变化分析 | 第97-98页 |
·孔体积的变化 | 第98-99页 |
·孔隙率的变化 | 第99-100页 |
·平均孔径对比分析 | 第100页 |
·孔体积(孔隙率)占总孔的百分比研究 | 第100-101页 |
·电催化氧还原性能测试 | 第101-103页 |
·炭黑与PTFE比值对扩散层孔结构的形成与电催化性能关系影响研究 | 第103-107页 |
·K-C方程气体透过率的变化分析 | 第103-104页 |
·氧还原反应阴极极化曲线电流密度随气体透过率K值的变化分析 | 第104-105页 |
·局部孔径与性能 | 第105页 |
·局部孔体积与性能 | 第105-106页 |
·炭黑与PTFE的协同扩散机制理论分析 | 第106-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不同造孔剂对扩散层孔道结构与电极电催化性能关系研究 | 第109-119页 |
·造孔剂对电极扩散层孔道结构设计 | 第109-114页 |
·设计后的孔分布与累积孔体积表征 | 第109-110页 |
·造孔剂对孔体积影响 | 第110-111页 |
·造孔剂对孔隙率影响 | 第111-112页 |
·局部平均孔径变化研究 | 第112-113页 |
·局部孔体积(孔隙率)占总孔的百分比变化研究 | 第113-114页 |
·扩散层使用造孔剂后的电极的氧气还原反应性能表征 | 第114-115页 |
·造孔剂对扩散层孔道结构的设计和氧还原性能关系研究 | 第115-117页 |
·局部孔径的设计与电极催化性能的关系研究 | 第115-116页 |
·局部孔体积的设计与电极催化性能的关系研究 | 第116页 |
·不同造孔剂造孔过程对比分析及造孔理论的初步探讨 | 第116-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七章 长期运行对气体扩散电极孔结构的影响 | 第119-131页 |
·长期运行前后的电极表征 | 第119-126页 |
·电极表面形貌和元素分析 | 第119-122页 |
·电极长期运行前后孔道结构研究 | 第122-126页 |
·氮气吸脱附法初生孔孔结构变化 | 第122-123页 |
·压汞法初生孔和次生孔孔结构的变化分析 | 第123-126页 |
·电催化氧还原性能变化对比 | 第126-128页 |
·长期运行前后电极孔道因素与电极性能关系研究 | 第128-129页 |
·电极K-C方程气体透过率前后变化对比分析 | 第128-129页 |
·长期运行前后电极性能下降的孔道因素分析 | 第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八章 全文结论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9-140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140-141页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