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求索与审美创造:心学背景下的晚明画坛三大家合论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2页 |
(一) 选题的价值及意义 | 第8-9页 |
(二) 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2页 |
第1章 晚明心学与画学概说 | 第12-14页 |
·晚明心学 | 第12-13页 |
·晚明画学 | 第13-14页 |
第2章 中晚明过渡时期之心学与画学——徐渭 | 第14-28页 |
·徐渭心学师承 | 第14-19页 |
·徐渭画品特征 | 第19-22页 |
·造型:打破成法、舍形悦影 | 第19-20页 |
·笔墨:自由狂放、泼墨狂扫 | 第20-21页 |
·情感:强烈真诚、抒情写意 | 第21-22页 |
·师古:不读梅谱、信手拈来 | 第22页 |
·徐渭画学思想中的心学因素 | 第22-28页 |
·自然为宗、本色之真 | 第22-23页 |
·真性流行、愤乐发抒 | 第23-25页 |
·一超悟入、三教圆融 | 第25页 |
·突破束缚、狂者气象 | 第25-26页 |
·宜俗宜真、百姓日用 | 第26-28页 |
第3章 晚明自我顺适之心学与画学——董其昌 | 第28-44页 |
·董其昌的心学渊源 | 第28-32页 |
·董其昌的画论与画品特征 | 第32-38页 |
·程式与独创 | 第32-35页 |
·师古与师心 | 第35-36页 |
·正统与异端:“南北宗论” | 第36-38页 |
·董其昌画品之心学内涵 | 第38-44页 |
·“良知”之真 | 第38-39页 |
·“自然”之悟 | 第39-40页 |
·“自得”之乐 | 第40-41页 |
·“圆融”之境 | 第41-42页 |
·“大人”精神 | 第42-44页 |
第4章 明末放任与修正中的心学与画学——陈洪绶 | 第44-52页 |
·陈洪绶心学师承 | 第44-45页 |
·陈洪绶艺术特色 | 第45-48页 |
·题材:现世之关怀 | 第45-46页 |
·师承:师古而有变 | 第46-47页 |
·造型:古拙而怪诞 | 第47页 |
·情感:真情与至性 | 第47-48页 |
·陈洪绶绘画风貌与心学背景之关系 | 第48-52页 |
·画里画外的经世之志 | 第48-49页 |
·师古不泥的求变之心 | 第49页 |
·奇崛突破的自我之境 | 第49-50页 |
·矛盾郁结的本心之情 | 第50-52页 |
第5章 晚明三大家的画学异同与晚明心学流变之关系 | 第52-58页 |
·各尊其心:徐渭、董其昌、陈洪绶的同中之异 | 第52-55页 |
·从徐渭到董其昌 | 第52-53页 |
·从董其昌到陈洪绶 | 第53-54页 |
·徐渭与陈洪绶——青藤屋中两重天 | 第54-55页 |
·以心为本:徐渭、董其昌、陈洪绶的异中之同 | 第55-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