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21页 |
符号说明 | 第21-2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3-48页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理特征 | 第23-26页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生物学特征 | 第23-24页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流行病学 | 第24页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致病机理 | 第24-26页 |
·细菌菌膜形成机制及菌膜特征 | 第26-33页 |
·细菌菌膜定义 | 第26-27页 |
·细菌粘附 | 第27-29页 |
·群体感应 | 第29-30页 |
·胞外多糖 | 第30-31页 |
·菌膜解体 | 第31-32页 |
·菌膜特征及抗性机理 | 第32-33页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膜研究现状 | 第33-42页 |
·菌膜培养与观察方法 | 第33-35页 |
·影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膜形成的因素 | 第35-38页 |
·菌膜形成相关基因的确定 | 第38-39页 |
·菌膜形成相关基因汇总 | 第39-42页 |
·氧胁迫与菌膜形成的分子机制 | 第42-46页 |
·氧胁迫的产生 | 第42页 |
·氧胁迫的危害 | 第42-43页 |
·抗氧胁迫系统 | 第43-44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 | 第44-45页 |
·菌膜与氧胁迫的关系 | 第45-46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思路 | 第46-48页 |
第二章 SOD 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48-67页 |
·材料 | 第48-51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48页 |
·主要培养基配制 | 第48-49页 |
·主要试剂 | 第49-50页 |
·仪器设备 | 第50-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57页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DNA 的提取 | 第51页 |
·质粒的提取与纯化 | 第51-52页 |
·同源重组片段引物设计及扩增 | 第52-53页 |
·同源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53-55页 |
·重组质粒电转化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受态细胞 | 第55-56页 |
·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56-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4页 |
·同源重组质粒 pKSV7::sod14 的构建与鉴定 | 第57-60页 |
·SOD 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60-6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4-67页 |
·载体构建 | 第64-65页 |
·电转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65页 |
·电转条件 | 第65-66页 |
·同源重组突变株的筛选 | 第66-67页 |
第三章 ABC 转运子透性酶与 SOD 的相互关系 | 第67-82页 |
·材料 | 第67-70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67页 |
·主要培养基配制 | 第67页 |
·主要试剂 | 第67-69页 |
·仪器设备 | 第69-70页 |
·方法 | 第70-76页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培养 | 第70页 |
·总 RNA 的提取与鉴定 | 第70-71页 |
·DNA 的去除与检测 | 第71-72页 |
·cDNA 的反转录反应 | 第72页 |
·引物设计与优化 | 第72-74页 |
·RT-qPCR 分析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74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74-75页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 第75页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75-76页 |
·非变性凝胶电泳的 SOD 酶谱分析 | 第7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6-80页 |
·总 RNA 的提取及纯度分析 | 第76-78页 |
·RT-qPCR 相关引物的设计与优化 | 第78页 |
·基因 sod 在Δ1771 中的转录水平表达 | 第78-79页 |
·SOD 在Δ1771 中的酶谱分析 | 第79-80页 |
·lm.G_1771 在Δsod 中的转录水平表达 | 第80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80-82页 |
第四章 SOD 在菌膜形成中的作用及功能分析 | 第82-97页 |
·材料 | 第82-84页 |
·菌株 | 第82页 |
·培养基 | 第82-83页 |
·主要试剂 | 第83页 |
·仪器设备 | 第83-84页 |
·方法 | 第84-86页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活化 | 第84页 |
·菌膜形成能力测定 | 第84-85页 |
·生长曲线测定 | 第85页 |
·生长能力观测 | 第85页 |
·ROS 测定 | 第85页 |
·抗氧胁迫(MV)能力测定 | 第85-86页 |
·氧化剂 MV 对菌膜形成的影响 | 第8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6-95页 |
·野生型与突变株的菌膜形成能力评价 | 第86-88页 |
·野生型与突变株的生长能力评价 | 第88-89页 |
·野生型与突变株 ROS 产量的比较 | 第89-90页 |
·野生型与突变株抗 MV 能力比较 | 第90-92页 |
·氧化剂 MV 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膜形成的影响 | 第92-9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95-97页 |
·SOD 正调控菌膜的形成及与 ABC 转运子透性酶的关系 | 第95-96页 |
·氧化剂 MV 对菌膜形成的抑制作用 | 第96-97页 |
第五章 双向电泳鉴定 SOD 影响的蛋白 | 第97-122页 |
·材料 | 第97-102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97页 |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 第97页 |
·主要试剂 | 第97-101页 |
·仪器设备 | 第101-102页 |
·方法 | 第102-108页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总蛋白的提取 | 第102页 |
·总蛋白的沉淀 | 第102-103页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103页 |
·IPG 胶条 pH 范围选择 | 第103页 |
·双向电泳技术及操作 | 第103-106页 |
·胶体考染蛋白凝胶 | 第106-107页 |
·蛋白 2-DE 图谱差异蛋白点分析 | 第107页 |
·质谱分析及数据检索 | 第107页 |
·RT-qPCR 分析相关蛋白的表达 | 第107-10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8-115页 |
·蛋白定量结果 | 第108-109页 |
·IPG 胶条 pH 范围的确定 | 第109-110页 |
·总蛋白质沉淀方法的确定 | 第110页 |
·野生型 G 和Δsod 突变株总蛋白 2-DE 比较 | 第110-112页 |
·野生型 G 和Δsod 突变株差异蛋白的鉴定 | 第112-114页 |
·SOD 对信号分子表达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15-122页 |
·Δsod 中表达量下降的蛋白 | 第115-118页 |
·Δsod 中表达量增加的蛋白 | 第118-119页 |
·SOD 对菌膜形成的调控途径 | 第119-122页 |
第六章 氧胁迫相关基因在野生型和突变株中的表达 | 第122-139页 |
·材料 | 第122-124页 |
·菌株 | 第122页 |
·培养基 | 第122-123页 |
·主要试剂 | 第123页 |
·仪器设备 | 第123-124页 |
·方法 | 第124-125页 |
·菌膜状态和游离状态细胞的培养与收集 | 第124-125页 |
·常规培养与氧胁迫条件下细胞的培养与收集 | 第125页 |
·总 RNA 的提取与鉴定 | 第125页 |
·总 RNA 中 DNA 的去除与检测 | 第125页 |
·cDNA 的反转录合成 | 第125页 |
·氧胁迫相关基因的选取与引物设计 | 第125页 |
·RT-qPCR 分析氧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125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25-133页 |
·菌膜状态总 RNA 的提取与反转录 | 第125-126页 |
·氧胁迫条件下总 RNA 的提取与反转录 | 第126-127页 |
·氧胁迫相关基因扩增效率计算 | 第127页 |
·菌膜形成对氧胁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MV 对氧胁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lm.G_1771 和 sod 对氧胁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129-133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33-139页 |
·氧胁迫相关基因在菌膜形成和抗 MV 方面的作用 | 第133-136页 |
·lm.G_1771 和 sod 对氧胁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136页 |
·SOD 正调控菌膜形成的作用机理 | 第136-13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9-141页 |
·主要结论 | 第139页 |
·特色和创新 | 第139-140页 |
·展望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8页 |
附录 1 | 第158-159页 |
附录 2 | 第159-161页 |
致谢 | 第161-1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准备中的学术论文 | 第163-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