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3页 |
| 第2章 综述 | 第13-22页 |
| ·急性心肌梗死分类 | 第13页 |
| ·心肌梗死部位 | 第13-14页 |
| ·STEMI 治疗 | 第14页 |
|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机制 | 第14-18页 |
| ·心肌细胞凋亡 | 第15页 |
| ·AMI 后再灌注损伤 | 第15-16页 |
| ·神经体液因子激活 | 第16-17页 |
| ·AMI 后心室重构及心脏扩张 | 第17-18页 |
| ·血浆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 BNP | 第18-19页 |
| ·超声心动图在 AMI 的应用 | 第19-20页 |
| ·左心系统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PH)与心功能不全 | 第20-22页 |
|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 第22-26页 |
| ·研究人群 | 第22-23页 |
| ·研究对象及分组 | 第22页 |
| ·入选标准 | 第22页 |
| ·排除标准 | 第22-23页 |
| ·治疗方法 | 第23页 |
|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 第23页 |
| ·药物治疗 | 第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统计方法 | 第24-26页 |
| 第4章 结果 | 第26-39页 |
| ·入选人数 | 第26页 |
| ·PCI 组 LA、LV、LVEF、NTpro-BNP 及 cTnI 各时间点变化 | 第26-29页 |
| ·PCI 组与非 PCI 组比较 | 第29-33页 |
| ·PCI 组与非 PCI 组基本情况比较 | 第29页 |
| ·PCI 组与非 PCI 组早期 LA 变化 | 第29-30页 |
| ·PCI 组与非 PCI 组早期 LV 变化 | 第30-31页 |
| ·PCI 组与非 PCI 组早期 LVEF 变化 | 第31页 |
| ·PCI 组与非 PCI 组 NTpro-BNP 变化比较 | 第31-32页 |
| ·PCI 组与非 PCI 组 cTnI 变化 | 第32-33页 |
| ·PCI 亚组前下壁组 LA、LV、LVEF、NTpro-BNP 及 cTnI 变化 | 第33-37页 |
| ·前壁及下壁分组基本情况比较 | 第33页 |
| ·前壁及下壁心肌梗死组早期 LA 变化 | 第33-34页 |
| ·前壁及下壁心肌梗死组 LV 变化 | 第34-35页 |
| ·前壁及下壁心肌梗死组 LVEF 变化 | 第35页 |
| ·前壁及下壁心肌梗死组 NTpro-BNP 变化 | 第35-36页 |
| ·前壁及下壁心肌梗死组 cTnI 变化分析 | 第36-37页 |
| ·PCI 亚组肺动脉压力增高组与非增高组比较 | 第37-39页 |
| 第5章 讨论 | 第39-44页 |
| ·LA 变化趋势 | 第39-40页 |
| ·LV 变化与心功能 | 第40页 |
| ·LVEF 变化趋势 | 第40-41页 |
| ·NT-proBNP 变化评价心功能 | 第41-42页 |
| ·cTnI 变化 | 第42-43页 |
| ·早期肺动脉压力测定对心梗后心功能的预后评价 | 第43页 |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43-44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