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地区中生代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特征、成因及找矿标志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5-20页 |
·选题依据 | 第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中生代火山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18-19页 |
·低硫和高硫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时空分布 | 第19页 |
·矿体赋存规律与构造关系 | 第19页 |
·矿床成因类比分析 | 第19页 |
·建立找矿标志 | 第19页 |
·技术路线和方法 | 第19-20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20-27页 |
·地层 | 第20-22页 |
·岩浆岩 | 第22-24页 |
·构造 | 第24-26页 |
·区域地球物理场分析 | 第26页 |
·区域地球化学场分析 | 第26-27页 |
第3章 火山岩地质 | 第27-33页 |
·火山岩时代 | 第27页 |
·火山喷发旋回 | 第27-29页 |
·造岩矿物 | 第29页 |
·岩石类型与构造环境 | 第29-33页 |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3-55页 |
·主要矿床特征 | 第33-46页 |
·小西南岔金铜矿床 | 第33-35页 |
·闹枝金矿床 | 第35-37页 |
·九三沟金矿床 | 第37-38页 |
·五凤—五星山金矿床 | 第38-41页 |
·刺猬沟金矿床 | 第41-43页 |
·杜荒岭铜金矿床 | 第43-45页 |
·清金沟金矿点 | 第45-46页 |
·矿体赋存规律 | 第46-49页 |
·与次火山岩同处一个构造空间的金矿床(化) | 第47页 |
·赋存于火山颈相的金矿床(化) | 第47-48页 |
·赋存于火山熔岩相和火山碎屑岩相中的金矿床(化) | 第48页 |
·赋存于爆破角砾岩筒中的金矿化 | 第48页 |
·赋存于古老的地层中的金矿化 | 第48-49页 |
·矿石特征 | 第49-50页 |
·围岩蚀变规律 | 第50-51页 |
·成矿溶液的化学成分 | 第51页 |
·成矿物理化学环境 | 第51-53页 |
·成矿的初始温度、压力和深度 | 第51-52页 |
·成矿温度、压力、盐度和深度 | 第52页 |
·成矿的氧化还原环境 | 第52页 |
·成矿溶液的密度 | 第52-53页 |
·成矿溶液的酸碱度 | 第53页 |
·矿床类型 | 第53页 |
·矿床分布规律 | 第53-55页 |
第5章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成因 | 第55-66页 |
·成岩环境 | 第55-63页 |
·Sr、Nd 同位素 | 第55页 |
·硫同位素 | 第55-57页 |
·氢氧同位素 | 第57-59页 |
·岩石化学 | 第59-60页 |
·矿物学分析 | 第60-63页 |
·矿质来源 | 第63-64页 |
·成矿过程 | 第64-66页 |
第6章 与世界该类型矿床对比 | 第66-68页 |
·构造背景 | 第66页 |
·成矿时代 | 第66页 |
·容矿岩石 | 第66页 |
·容矿构造 | 第66页 |
·矿化特点 | 第66-67页 |
·低温热液特征 | 第67页 |
·围岩蚀变 | 第67-68页 |
第7章 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 | 第68-71页 |
·找矿标志 | 第68页 |
·找矿方向 | 第68-71页 |
·百草沟—金仓地区 | 第68-69页 |
·小西南岔地区 | 第69页 |
·五凤地区 | 第69页 |
·闹枝地区 | 第69-71页 |
第8章 结论 | 第71-73页 |
·成果与认识 | 第71页 |
·问题及建议 | 第71-73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71页 |
·找矿建议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