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6.23”暴雨天气形成特征及云物理过程的影响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8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 ·云物理结构及暴雨的观测研究 | 第11-13页 |
| ·强降水相关的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13-16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第16-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论文结构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数值模式以及资料方法介绍 | 第18-28页 |
| ·中尺度数值模式WRF简介 | 第18页 |
| ·WRF 模式的结构及主要特点 | 第18-20页 |
| ·WRF 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 | 第20-26页 |
| ·微物理过程参数化 | 第21-24页 |
| ·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 | 第24-25页 |
| ·模式中其他物理过程方案 | 第25-26页 |
| ·资料与处理方法 | 第26-28页 |
| ·数据资料 | 第26-27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暴雨研究个例实况分析 | 第28-46页 |
| ·降水概况 | 第28页 |
| ·降水实况 | 第28-29页 |
| ·大尺度天气形势分析 | 第29-31页 |
| ·云系结构特征 | 第31页 |
| ·暴雨发生前中尺度天气特征分析 | 第31-38页 |
| ·动力条件 | 第32-33页 |
| ·水汽条件 | 第33-36页 |
| ·能量及稳定性分析 | 第36-38页 |
| ·中尺度天气特征分析 | 第38-44页 |
| ·探空曲线分析 | 第38-39页 |
| ·暴雨云团TBB演变 | 第39-41页 |
| ·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 第41-43页 |
| ·地面自动站观测的中尺度天气特征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暴雨模拟的影响 | 第46-64页 |
| ·引言 | 第46-48页 |
| ·模式方案设计 | 第48-49页 |
|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49-56页 |
| ·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累积降水量和落区的影响 | 第49-53页 |
| ·检验方法 | 第53-54页 |
| ·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降水强度和发生时间的影响 | 第54-56页 |
| ·不同微物理方案造成降水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56-62页 |
| ·垂直速度场和热力层结差异 | 第57-60页 |
| ·云微物理量分布特征 | 第60-62页 |
|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62-64页 |
| 第五章 数值模拟与观测对比分析 | 第64-80页 |
| ·数值模拟方案介绍 | 第64页 |
| ·模拟结果与观测对比分析 | 第64-73页 |
| ·天气形势对比分析 | 第64-67页 |
| ·水汽场对比分析 | 第67-69页 |
| ·云场对比分析 | 第69-71页 |
| ·地面降水对比分析 | 第71-72页 |
| ·雷达回波演变对比分析 | 第72-73页 |
| ·暴雨的云结构特征 | 第73-78页 |
| ·水成物垂直累积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73-75页 |
| ·水成物混合比的时间、高度变化 | 第75-77页 |
| ·水成物混合比的垂直分布 | 第77-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讨论 | 第80-84页 |
| ·主要结论 | 第80-82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82页 |
|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92页 |
| 致谢 | 第92-94页 |
| 个人简介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