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8页 |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的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农用地评价的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23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2 理论基础 | 第23-29页 |
·农用地利用效益评价的相关概念 | 第23-24页 |
·农用地利用效益的类型 | 第24页 |
·农用地利用效益评价的目的 | 第24页 |
·农用地利用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土地利用效益理论 | 第24-25页 |
·农业生态学理论 | 第25页 |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5-26页 |
·区位理论 | 第26-27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29页 |
3 研究区的概况及数据来源 | 第29-39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9-34页 |
·自然条件 | 第29-30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30-32页 |
·农用地利用现状 | 第32-33页 |
·农用地利用的特点 | 第33-34页 |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4-39页 |
·数据来源 | 第34-35页 |
·样本描述 | 第35页 |
·数据处理 | 第35-39页 |
4 永兴县农用地利用效益评价 | 第39-55页 |
·指标的选取与检验 | 第39-40页 |
·指标的选取 | 第39页 |
·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和KMO检验 | 第39-40页 |
·农用地利用效益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数据包络分析(DEA)简介 | 第40页 |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C~2R模型 | 第40-41页 |
·土地利用效益的有效性 | 第41页 |
·永兴县农用地资源投入产出分析评价指标选取 | 第41-45页 |
·主要评价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 第41-43页 |
·统计与计算 | 第43-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5页 |
·永兴县2002~2011年农用地利用效益比较 | 第45-47页 |
·永兴县2011年中部、西部、东部三地区比较 | 第47-50页 |
·DEA效益评价 | 第50-55页 |
5 永兴县农用地利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 第55-61页 |
·永兴县农用地资源的现状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55-57页 |
·农用地严重不足,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差异大 | 第55-56页 |
·投入产出不平衡,经济结构与用地结构不适应 | 第56页 |
·农用地内部结构不合理,农村居民点持续无度扩张 | 第56页 |
·工矿用地布局分散,难以产生集聚效应,土壤质量下降 | 第56页 |
·土地破坏和污染严重,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趋于严重 | 第56-57页 |
·水土流失严重 | 第57页 |
·促进永兴县农用地高效利用的建议 | 第57-58页 |
·永兴县农用地利用的区域格局构想及对策 | 第58-61页 |
·中部盆地农业城镇用地区 | 第58页 |
·西部丘陵林业工矿用地区 | 第58页 |
·东部中低山林牧用地区 | 第58-61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讨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课题研究与社会实践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