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大后方话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一、引论 | 第10-13页 |
二、对研究对象一些重要概念的界定和辨析 | 第13-14页 |
三、选题的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7页 |
第一章 独特文化生态下的话剧创作风貌 | 第17-28页 |
第一节 独特的文化生态对话剧发展的影响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大后方剧作家的创作风貌 | 第19-28页 |
一、生存境遇变化的影响 | 第20-23页 |
二、身份转变的影响 | 第23-28页 |
第二章 在政治和市场之间 | 第28-42页 |
第一节 政治对话剧的影响 | 第28-35页 |
一、政治思维对话剧创作的影响 | 第28-30页 |
二、国共两党对话剧的重视和争夺及产生的影响 | 第30-35页 |
第二节 市场对话剧的影响 | 第35-39页 |
第三节 话剧艺术在政治和市场的合力中寻求"自律" | 第39-42页 |
第三章 大后方话剧的"中国化"探索 | 第42-59页 |
第一节 内在的品质:立足民族传统 | 第42-51页 |
一、民族精神的挖掘 | 第42-45页 |
二、民族传统形式的借鉴 | 第45-51页 |
第二节 执着的追求:反映现代意识 | 第51-59页 |
一、浓郁的时代精神和"国家至上"的情怀 | 第51-53页 |
二、自觉的反思意识和"宁鸣而死"的批判精神 | 第53-55页 |
三、对"人"的关注 | 第55-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