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1 引言 | 第13-24页 |
|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 第13-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3-15页 |
| ·工业遗产简述 | 第15-17页 |
| ·“工业遗产”一词的来源及定义 | 第15页 |
| ·工业遗产的研究范畴 | 第15-16页 |
| ·工业遗产的选取标准 | 第16-17页 |
| ·国内外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 第21-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 ·创新点及不足 | 第22-24页 |
| 2 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第24-30页 |
| ·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概况 | 第24-25页 |
| ·我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发展 | 第24-25页 |
| ·我国现代纺织工业的发展 | 第25页 |
| ·上海纺织工业的历史渊源 | 第25-26页 |
| ·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历史 | 第26-29页 |
| ·上海纺织工业的形成阶段(1861~1922年) | 第26-27页 |
| ·发展中的上海纺织工业(1923~1936年) | 第27页 |
| ·抗战时期的上海纺织工业(1937~1945年) | 第27-28页 |
| ·近代上海纺织工业的最后辉煌(1946~1949年) | 第28页 |
| ·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纺织工业(1949年迄今) | 第28-29页 |
| ·上海纺织工业的现状 | 第29-30页 |
| 3 上海纺织工业遗产的整理与分析 | 第30-39页 |
| ·上海的纺织工业遗产概况 | 第30页 |
| ·近现代以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遗产 | 第30-34页 |
| ·上海纺织工业遗产的特征 | 第34-39页 |
| ·地域分布特征 | 第34页 |
| ·工业建筑风格特征 | 第34-38页 |
| ·工业建筑功能特征 | 第38-39页 |
| 4 案例:“湖丝栈”工业遗产的调研与分析 | 第39-45页 |
| ·“湖丝栈”的现存状况 | 第39-40页 |
| ·区位及环境分析 | 第39页 |
| ·现状用地及建筑形态 | 第39-40页 |
| ·“湖丝栈”的历史沿革 | 第40-41页 |
| ·“湖丝栈”工业遗产的价值评定 | 第41-42页 |
| ·历史价值 | 第41页 |
| ·审美价值 | 第41页 |
| ·经济价值 | 第41页 |
| ·科技价值 | 第41-42页 |
| ·社会文化价值 | 第42页 |
| ·湖丝栈创意产业园 | 第42-44页 |
| ·园区概况 | 第42页 |
| ·园区功能 | 第42-43页 |
| ·园区建设 | 第43页 |
| ·园区管理 | 第43页 |
| ·园区入驻企业 | 第43页 |
| ·园区特点 | 第43-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5 关于上海纺织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的思考 | 第45-52页 |
| ·保护和再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5-47页 |
| ·共性问题 | 第45-46页 |
| ·湖丝栈创意产业园所面临的问题 | 第46-47页 |
| ·保护和再利用的基本原则 | 第47-48页 |
| ·不改变原貌的保护原则 | 第48页 |
| ·可逆的发展原则 | 第48页 |
| ·利用服从保护的效益原则 | 第48页 |
| ·对保护和再利用策略的探索 | 第48-52页 |
| ·保护和再利用的基本模式 | 第48-49页 |
| ·保护和再利用的建议性策略 | 第49-52页 |
| 6 结语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附录 | 第57-5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