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23页 |
一 课题的选择 | 第11-13页 |
二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四 研究意义 | 第20-23页 |
第一章 屏南木拱廊桥的文化生态环境 | 第23-41页 |
第一节 木拱廊桥及其文化生态环境概述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屏南木拱廊桥的文化生态环境 | 第24-32页 |
一 屏南概况 | 第24-25页 |
二 屏南木拱廊桥的传统文化生态环境 | 第25-28页 |
三 屏南木拱廊桥的当代文化生态环境 | 第28-32页 |
第三节 屏南木拱廊桥的现状调查 | 第32-41页 |
一 概况 | 第32页 |
二 遗风现貌 | 第32-38页 |
三 归纳分析 | 第38-41页 |
第二章 屏南木拱廊桥的保护 | 第41-59页 |
第一节 屏南木拱廊桥的保护历史 | 第41-50页 |
一 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的传承 | 第41-46页 |
二 木拱廊桥的护桥习俗 | 第46-50页 |
第二节 屏南木拱廊桥的保护工作现状 | 第50-59页 |
一 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的保护现状 | 第50-56页 |
二 木拱廊桥桥梁的保护现状 | 第56-59页 |
第三章 屏南木拱廊桥技艺存续及保护工作存在的困难 | 第59-69页 |
第一节 民众价值认同的转变 | 第59-60页 |
一 谋小利失大利 | 第59-60页 |
二 护桥习俗退化 | 第60页 |
第二节 行政保护模式的局限 | 第60-63页 |
一 整体性保护意识薄弱 | 第60-61页 |
二 物质、非物质保护规划的隔离 | 第61页 |
三 重建设轻保护,规划设计过于机械 | 第61-62页 |
四 调查研究深入程度不足 | 第62-63页 |
五 人力、资金难保障 | 第63页 |
六 文物修缮中的空区 | 第63页 |
第三节 桥体本身的脆弱性 | 第63-64页 |
一 天灾人祸,救之不及 | 第63-64页 |
二 缺乏修建的长远保障 | 第64页 |
三 现代交通设施的取代 | 第64页 |
第四节 技艺存续条件的弱化 | 第64-67页 |
一 传承周期长,易学难精 | 第64-65页 |
二 实践机会少 | 第65页 |
三 过于单一传承体系 | 第65-66页 |
四 现代建筑工艺的挑战 | 第66页 |
五 匠心难就 | 第66-67页 |
第五节 木拱廊桥文化生态链的断裂 | 第67-69页 |
一 自然生态悄然改变 | 第67页 |
二 人文生态岌岌可危 | 第67-69页 |
第四章 屏南木拱廊桥整体性保护探析 | 第69-81页 |
第一节 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理念的树立 | 第69-75页 |
一 “物质”与“非物质”的整体性保护 | 第69-73页 |
二 木拱廊桥与社区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 | 第73-75页 |
第二节 文化整体性保护的针对性建议 | 第75-81页 |
一 加强政府行政部门间的自我协调能力,提高主管领导的保护意识 | 第76-77页 |
二 保护规划的群策群力,让合作得到政策保障 | 第77页 |
三 关爱传承人,从技艺实践到生活品质 | 第77-78页 |
四 价值宣传与乡土教育,唤醒民众的文化自信 | 第78-79页 |
五 合理利用,让宝贵遗产在服务当代生活中保持生命力 | 第79-81页 |
余论 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可行性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