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8-9页 |
1.吉登斯以现代性思想为轴线对道德与道德教育的深层探查,对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 | 第8页 |
2. 对吉登斯道德教育思想之系统的教育学研究相对稀薄 | 第8-9页 |
3. 前期的研究准备与条件 | 第9页 |
(二) 核心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1. 现代性与现代性思想 | 第9-10页 |
2. 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 | 第10-11页 |
3. 道德教育 | 第11页 |
(三) 本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 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理论研究 | 第11-14页 |
2. 对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研究的不足 | 第14页 |
(四) 本研究拟采用的主要方法 | 第14页 |
1. 文献法 | 第14页 |
2. 比较分析法 | 第14页 |
一、吉登斯现代性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 | 第14-17页 |
(一) 吉登斯其人其事 | 第15页 |
(二) 吉登斯现代性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5-17页 |
1. 世纪之交的社会转型是引发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历史背景 | 第15-16页 |
2. 全球化对个体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催生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时代契机 | 第16页 |
3. 各种不确定风险与威胁是促进吉登斯现代性思想产生的现实动因 | 第16-17页 |
4. 人类道德图景不断遭受质疑是导致吉登斯现代性思想出场的精神诱因 | 第17页 |
二、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理论内核 | 第17-25页 |
(一) 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1. 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经典社会思想家对现代性的反思 | 第18-19页 |
2. 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批判 | 第19-20页 |
3.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解构 | 第20页 |
(二) 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核心观点 | 第20-25页 |
1.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 第20-21页 |
2. "脱域"现象 | 第21-22页 |
3. 信任与个人认同 | 第22-24页 |
4. 反思与"民主对话" | 第24-25页 |
5. 乌托邦的现实主义 | 第25页 |
三、吉登斯现代性思想体系蕴含的道德观 | 第25-31页 |
(一) 吉登斯现代性思想体系中的道德观 | 第26-29页 |
1. 价值标准的断裂与缺失:现代性的后果 | 第26页 |
2. 信任: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前提 | 第26-27页 |
3. 传统道德的消解与重建 | 第27-28页 |
4. 并非乌托邦的道德理想与追求 | 第28-29页 |
(二) 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内在局限:基于道德教育的反思 | 第29-31页 |
1. 过分夸大了个体的反思性活动 | 第30-31页 |
2. 以理性为基础的主体性思维范式易于滑入道德空想的泥淖 | 第31页 |
四、吉登斯现代性思想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 | 第31-40页 |
(一) 对道德教育研究的启示 | 第31-33页 |
1. 吉登斯现代性思想对合理建构道德教育目的的启蕴 | 第31-32页 |
2. 吉登斯现代性思想对道德教育研究范式的借鉴意义 | 第32-33页 |
(二) 对道德教育实践的启示 | 第33-40页 |
1. 道德教育应客观、理性看待现代社会背景 | 第33-35页 |
2. 道德教育应注意"脱域"环境下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构建 | 第35-36页 |
3. 道德教育实践应注重个体的道德内化 | 第36-37页 |
4. 道德教育应通过"民主对话"实现个体道德的反思性自我规划 | 第37-38页 |
5. 道德教育应树立积极、乐观的理想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