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部分地区鸡群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1 弓形虫及其概述 | 第13-17页 |
·生活史 | 第13-14页 |
·毒力及毒素 | 第14-16页 |
·抵抗力 | 第16-17页 |
2 弓形虫诊断技术的发展 | 第17-22页 |
·病原学诊断 | 第17-18页 |
·免疫学诊断 | 第18-20页 |
·核酸检测技术 | 第20-22页 |
3 弓形虫病的流行概况及危害 | 第22-26页 |
·弓形虫病在人上的流行概况及危害 | 第22-24页 |
·弓形虫病在畜禽上的流行概况及危害 | 第24-26页 |
4 弓形虫病流行的新特点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我国部分地区鸡群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 | 第29-57页 |
摘要 | 第29页 |
1 材料 | 第29-30页 |
·主要仪器 | 第29-30页 |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2 方法 | 第30-33页 |
·血清的采集和分离方法 | 第30页 |
·各省样品采集情况 | 第30-31页 |
·血清ELISA检测方法 | 第31-32页 |
·各省血清样品阳性率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3 结果 | 第33-53页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调查结果 | 第33-34页 |
·内蒙古自治区调查结果 | 第34-35页 |
·辽宁省调查结果 | 第35页 |
·山东省调查结果 | 第35-36页 |
·河南省新乡市散养鸡调查结果 | 第36-37页 |
·河南省洛阳市调查结果 | 第37-38页 |
·江苏省调查结果 | 第38-40页 |
·安徽省调查结果 | 第40-41页 |
·四川省调查结果 | 第41-42页 |
·重庆市调查结果 | 第42-44页 |
·江西省调查结果 | 第44-45页 |
·福建省调查结果 | 第45-46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调查结果 | 第46-48页 |
·广东省调查结果 | 第48页 |
·河南省新乡市笼养鸡调查结果 | 第48-50页 |
·各省市鸡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总结 | 第50-51页 |
·2010年9月江苏省盐城地区二次采样调查 | 第51-52页 |
·新乡市散养鸡和笼养鸡弓形虫感染情况的对比 | 第52-53页 |
·江苏盐城地区不同季节两次调查情况对比 | 第53页 |
4 讨论 | 第53-56页 |
·我国部分地区鸡弓形虫感染情况分析 | 第53页 |
·抗原抗体阳性差异分析 | 第53-54页 |
·新乡市散养鸡和笼养鸡阳性率差异分析 | 第54页 |
·江苏省盐城地区不同季节调查结果差异分析 | 第54-55页 |
·安徽省采集的散养鸡阳性率偏低原因分析 | 第55-56页 |
Abstract | 第56-57页 |
第三章 人工感染鸡弓形虫的分离 | 第57-71页 |
摘要 | 第57页 |
1 材料 | 第57-59页 |
·虫株 | 第57-58页 |
·实验动物 | 第58页 |
·主要试剂 | 第58-59页 |
·主要仪器 | 第59页 |
2 方法 | 第59-62页 |
·RH株的扩增计数 | 第59-60页 |
·验证剂量分组 | 第60页 |
·抗原抗体检测 | 第60页 |
·阳性鸡的处理 | 第60页 |
·组织切片制作和染色流程 | 第60-61页 |
·小鼠接种试验 | 第61页 |
·无症状小鼠继代盲传试验 | 第61-62页 |
3 结果 | 第62-69页 |
·高剂量组鸡的临床症状与弓形虫分离 | 第62-63页 |
·中剂量组鸡的临床症状与弓形虫分离 | 第63-65页 |
·低剂量组鸡的临床症状与弓形虫分离 | 第65-69页 |
4 讨论 | 第69-70页 |
Abstract | 第70-71页 |
第四章 自然感染鸡弓形虫的分离 | 第71-81页 |
摘要 | 第71页 |
1 材料 | 第71-73页 |
·主要仪器 | 第71页 |
·试验中用到的试剂及配制 | 第71-73页 |
·实验动物 | 第73页 |
2 方法 | 第73-75页 |
·血清采集和分离方法 | 第73页 |
·被检血清来源信息 | 第73-74页 |
·抗原抗体检测方法 | 第74页 |
·弓形虫株的分离 | 第74-75页 |
3 结果 | 第75-78页 |
·江苏某地区鸡弓形虫分离结果 | 第75-78页 |
4 讨论 | 第78-80页 |
·弓形虫对鸡的感染 | 第78页 |
·弓形虫分离方法比较 | 第78-80页 |
Abstract | 第80-81页 |
全文总结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