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前言 | 第12-18页 |
·种植机械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 第14-16页 |
·土壤物理性状 | 第14页 |
·土壤化学性状有机质及有机碳储量 | 第14-15页 |
·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 | 第15-16页 |
·不同耕作方式对机插稻群体质量的影响 | 第16-18页 |
·水稻群体质量的构建及高产群体的指标 | 第16页 |
·不同耕作方式下群体茎蘖动态及成穗率 | 第16-17页 |
·不同耕作方式下群体干物质积累及群体叶而积指数 | 第17页 |
·不同耕作方式下群体的粒/叶(cm~2) | 第17-18页 |
·研究展望及本研究的切入点 | 第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3页 |
·供试材料 | 第18-19页 |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 第19-20页 |
·调查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0页 |
·土壤取样方法 | 第20页 |
·土壤物理性状调查 | 第20页 |
·土壤化学·性状的测定 | 第20页 |
·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 | 第20-21页 |
·移栽期秧苗素质指标测定 | 第21-22页 |
·成秧率 | 第21页 |
·秧苗生长特性 | 第21-22页 |
·基本苗数、生育时期 | 第22页 |
·机插稻栽插质量及栽插后的群体质量 | 第22-23页 |
·干物质、最大叶面积 | 第22页 |
·茎鞘、叶片物质输出率及物质转换率 | 第22页 |
·茎蘖动态及成穗率 | 第22-23页 |
·成熟期产量及其性状调查 | 第23页 |
·粒叶比 | 第23页 |
·经济效益 | 第23页 |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48页 |
·免耕机插下土壤物理特性分析 | 第23-28页 |
·免耕机插下机插稻土壤容重的变化 | 第23-24页 |
·免耕机插下机插稻土壤水分的变化 | 第24-26页 |
·免耕机插下机插稻土壤pH值的变化 | 第26-27页 |
·免耕机插下机插稻土壤总孔隙度的变化 | 第27-28页 |
·免耕机插下机插稻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 | 第28-30页 |
·免耕机插下机插稻土壤有机质的变化 | 第28-29页 |
·免耕机插下机插稻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 | 第29-30页 |
·免耕机插下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的分析 | 第30-31页 |
·不同处理对机插稻移栽期秧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不同处理下机插稻栽插质量的变化 | 第32-33页 |
·不同处理对机插稻生育时期进程的影响 | 第33-34页 |
·不同处理下机插稻栽插后干物质积累及分配 | 第34-39页 |
·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 | 第34-35页 |
·干物质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比例 | 第35-36页 |
·茎鞘、叶片物质输出率和转化率 | 第36-37页 |
·茎蘖动态及成穗率 | 第37-38页 |
·最大叶面积指数及粒叶比 | 第38-39页 |
·不同处理对机插稻产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不同处理下机插稻经济效益分析 | 第40-42页 |
·不同处理下机插稻土壤及栽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8页 |
·不同处理下机插稻秧苗素质与栽插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3页 |
·不同处理下土壤各指标与栽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46页 |
·不同处理下机插稻栽插质量与产量与群体质量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 第46-48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48-51页 |
·不同耕作方式对机插稻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48页 |
·不同育秧方式对不同机插稻品种秧苗素质及栽插质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各处理对不同机插稻品种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 第49页 |
·免耕机插土壤特性对地上部生长特征的影响机理 | 第49-50页 |
·油后免耕机插技术的可行性的综合评价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