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埋深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工作面防治水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详细摘要 | 第7-10页 |
Detailed Abstract | 第10-17页 |
1 绪论 | 第17-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7页 |
·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 第17-1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底板突水机理研究 | 第18-20页 |
·底板突水防治技术研究 | 第20-21页 |
·底板注浆加固技术 | 第21-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矿井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分析与评价 | 第25-43页 |
·矿井建设与生产概况 | 第25页 |
·井田地质概况 | 第25-33页 |
·地层 | 第25-27页 |
·地质构造 | 第27-32页 |
·煤层 | 第32-33页 |
·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 第33-38页 |
·区域地下水的赋存、运移规律 | 第33-35页 |
·井田水文边界条件 | 第35页 |
·井田主要含、隔水层 | 第35-37页 |
·矿床充水因素分析 | 第37页 |
·矿井涌水量预测 | 第37-38页 |
·底板岩体结构性质 | 第38-40页 |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 第38页 |
·岩体结构性质 | 第38-40页 |
·矿井水动态规律 | 第40-42页 |
·矿井涌水量 | 第40页 |
·矿井涌水量及水位动态规律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3 试验工作面突水可能性分析 | 第43-69页 |
·试验工作面简介 | 第43-45页 |
·工作面参数 | 第43-45页 |
·工作面设备、采煤方法 | 第45页 |
·工作面突水可能性评价 | 第45-48页 |
·底板突水性评价 | 第45-46页 |
·工作面突水因素 | 第46-48页 |
·底板破裂深度预计 | 第48-68页 |
·经验公式 | 第48页 |
·力学理论预计 | 第48-53页 |
·基于神经网络的底板破坏深度预测 | 第53-60页 |
·基于SVM的底板破坏深度预测 | 第60-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4 高水压工作面底板注浆加固技术 | 第69-95页 |
·底板加固技术简介 | 第69-75页 |
·注浆工程布置 | 第69-72页 |
·注浆要求 | 第72-73页 |
·注浆工程量 | 第73-75页 |
·底板突水及加固效果模拟试验研究 | 第75-85页 |
·模型简介 | 第75-78页 |
·模拟成果 | 第78-85页 |
·“散、细、固、重”超高压注浆方法 | 第85-89页 |
·分散制浆 | 第85-86页 |
·细管输浆 | 第86页 |
·双重固管防喷 | 第86-89页 |
·反复透孔注浆 | 第89页 |
·加固改造效果的物探验证 | 第89-93页 |
·直流电法物探方法简介 | 第89-92页 |
·注浆前后结果对比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5 工作面断层突水研究与防治 | 第95-123页 |
·断层的三维地层探测 | 第95-101页 |
·方法简介 | 第95页 |
·工程布置 | 第95-96页 |
·探测效果 | 第96-101页 |
·采动断层活动突水的数值分析 | 第101-116页 |
·数值模拟方法 | 第101-105页 |
·数值模拟成果 | 第105-116页 |
·断层突水的防治措施 | 第116-120页 |
·断层预加固工程 | 第116-119页 |
·断层加固效果 | 第119-120页 |
·断层防隔水煤柱计算 | 第120-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6 高水压工作面防治水保障技术措施 | 第123-133页 |
·封闭不良钻孔的井下防治 | 第123-125页 |
·7307钻孔情况及处理目的 | 第123页 |
·注浆钻孔设计 | 第123页 |
·技术要求 | 第123-125页 |
·钻孔的封闭效果 | 第125页 |
·避水灾巷道的防护措施 | 第125-128页 |
·顺槽的防冲防倒装置 | 第125-126页 |
·巷道的可缩高强闭合支护 | 第126-128页 |
·防淹井技术措施 | 第128-132页 |
·留设足够防水安全煤(岩)柱 | 第128-129页 |
·矿井开拓、掘进 | 第129-130页 |
·回采工作面 | 第130-131页 |
·巷道过断层 | 第131页 |
·安装潜水电泵 | 第131页 |
·建立完善的矿井水文地质观测系统 | 第131页 |
·建立井下排水系统 | 第131-132页 |
·预测预报制度 | 第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5页 |
·主要结论 | 第133-134页 |
·创新点 | 第134页 |
·展望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1页 |
致谢 | 第141-143页 |
作者简介 | 第143-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