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9-16页 |
| ·汽车工业发展与汽车造型设计 | 第10-11页 |
| ·汽车造型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 ·汽车造型相关研究 | 第12-16页 |
| 基于现象分析感性研究 | 第13页 |
| 基于实证的理性研究 | 第13-16页 |
|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6-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规划 | 第17-19页 |
| 第2章 形状文法与汽车前脸造型 | 第19-33页 |
| ·形状文法 | 第19-25页 |
| ·形状文法概论 | 第19-20页 |
| ·形状文法理论产生的背景 | 第20-21页 |
| ·形状文法的主要元素与规则 | 第21-23页 |
| ·形状文法在设计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 ·汽车前脸造型研究 | 第25-31页 |
| ·汽车前脸造型研究对象 | 第25页 |
| ·形状文法在汽车前脸造型中的研究 | 第25-29页 |
| ·形状文法应用于汽车前脸造型概念设计 | 第29-31页 |
| ·基于形状文法的汽车前脸造型设计的一般流程及其局限性 | 第31-33页 |
| 第3章 汽车前脸造型形状文法意象重组分析 | 第33-57页 |
| ·形状文法意象重组方法论的提出 | 第34-35页 |
| ·形状文法意象重组方法论流程 | 第34-35页 |
| ·形状文法意象重组流程的四个阶段 | 第35页 |
| ·设计来源分析阶段 | 第35-36页 |
| ·形状文法分析阶段 | 第36-48页 |
| ·基于形状文法的汽车前脸造型分析中的内容 | 第36-38页 |
| ·形态元素的提取和划分 | 第38-44页 |
| 历史样本抽样法 | 第38-40页 |
| 实验认知法 | 第40-41页 |
| 形态特征意象提取法 | 第41-44页 |
| ·形态意象的形状文法规则的制定 | 第44-48页 |
| 汽车意象的形状文法规则的制定 | 第44-45页 |
| 其他意象的形状文法规则的制定 | 第45-48页 |
| ·规则融合意象重组阶段 | 第48-50页 |
| ·不同基本形态元素和规则的类比 | 第48页 |
| ·规则映射与意象重组 | 第48-50页 |
| ·指导设计阶段 | 第50-57页 |
| ·汽车其他部分的分析研究与设计 | 第50-53页 |
| ·应用形态意象重组规则指导创新设计 | 第53-57页 |
| 第4章 形状文法意象重组方法论与案例验证 | 第57-63页 |
| ·项目来源与描述 | 第57页 |
| ·形状文法意象重组方法流程有效性的验证过程 | 第57-63页 |
| ·设计来源分析阶段 | 第57-58页 |
| ·形状文法分析阶段 | 第58-59页 |
| ·规则融合意象重组阶段 | 第59-60页 |
| ·指导设计阶段 | 第60-63页 |
| 结论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附录A 别克汽车前脸形状文法规则 | 第69-70页 |
| 附录B 10 条关键特征线试验部分数据 | 第70-71页 |
| 附录C 汽车造型特征试验实验问卷 | 第71-72页 |
| 附录D 汽车造型特征线试验专家评审表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