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一、国外研究状况综述 | 第9-10页 |
二、港台学者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三、大陆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第三节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 第13页 |
第四节 论文研究的局限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邻避设施:不受欢迎的公共物品 | 第15-21页 |
第一节 公共物品的理论阐述 | 第15-17页 |
一、公共物品理论的起源 | 第15-16页 |
二、公共物品的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第二节 不受欢迎的邻避设施 | 第17-21页 |
一、作为公共物品的邻避设施 | 第17-18页 |
二、邻避设施的内涵 | 第18-20页 |
三、邻避设施的建设难题 | 第20-21页 |
第三章 邻避情节:"不要建在我家后院" | 第21-26页 |
第一节 邻避情节意义的解析 | 第21-23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二、邻避情节的概念架构 | 第22-23页 |
第二节 邻避情节的发生动因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关于邻避情节引发冲突的争论 | 第24-26页 |
第四章 邻避冲突的治理:制度与机制设计 | 第26-39页 |
第一节 邻避冲突的利益结构分析 | 第26-27页 |
第二节 邻避冲突的治理——追寻公共政策之"公" | 第27-29页 |
一、公共政策与社会公平 | 第27-28页 |
二、邻避冲突解决之道:公民参与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公民参与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一、公民参与的内涵 | 第29-30页 |
二、公民参与的理论基础 | 第30-32页 |
第四节 公民参与的主要机制 | 第32-39页 |
一、经济机制——合理补偿与风险保障 | 第33页 |
二、政治机制——多元协商与审议民主 | 第33-35页 |
三、法律机制——公民权与信息公开 | 第35-36页 |
四、社会机制——公民精神与环保组织 | 第36-39页 |
第五章 邻避冲突治理:环境群体性事件反思 | 第39-50页 |
第一节 我国当前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社会背景和发展特征 | 第39-42页 |
一、大陆近几年邻避冲突典型案例 | 第39-40页 |
二、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的背景分析 | 第40-41页 |
三、我国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发展特征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厦门PX事件:现象与反思 | 第42-50页 |
一、"散步"始末: | 第42-44页 |
二、参与主体与行为分析 | 第44-46页 |
三、公民参与的问题与启示 | 第46-50页 |
结束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