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李洞及其诗歌艺术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8-11页
 选题理由及其意义第8-11页
第一章 李洞生平事迹补考第11-34页
 第一节 籍贯及其生卒年补考第11-14页
  一 李洞籍贯补考第11-12页
  二 李洞生卒年补考第12-14页
 第二节 李洞赴举次数及时间考第14-18页
 第三节 李洞落第原因补考第18-24页
 第四节 李洞游迹考第24-28页
  一 蜀中之行考第24-25页
  二 “避朱泚乱入蜀”补考第25-26页
  三 交游补考第26-28页
 第五节 李洞作品真伪补考第28-34页
第二章 交游送赠与隐逸咏怀——李诗题材论第34-52页
 第一节 寄赠唱和的交游诗第35-44页
  一 参禅悟道、寻求解脱——与方外人交往第36-39页
  二 诗以言志、自我救赎——与友人唱和第39-42页
  三 歌功颂名、寻求提携——晋谒达官第42-44页
 第二节 忧愤无奈的送别诗第44-46页
 第三节 苦闷无助的隐逸诗第46-49页
  一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终南隐居第46-47页
  二 痛定思痛、反思人生——蜀地栖居第47-49页
 第四节 感时伤事的咏怀诗第49-52页
第三章 专攻律诗,兼攻绝句——李诗体裁论第52-71页
 第一节 卓峭工巧的五言律诗第52-59页
  一 卓峭起伏的文势第52-56页
  二 不主故常的结体第56-58页
  三、句法刻炼,力搜奇险,无老杜余情第58-59页
 第二节 超凡脱俗的七言律诗第59-64页
  一 超乎寻常的构象之法第60-61页
  二 屈曲盘旋的结构布局第61-62页
  三 艰淫生疏的语言第62-64页
 第三节 自在含蓄的绝句第64-67页
  一 自在流畅的声情韵律第64-65页
  二 妙于含蓄的谋篇立意第65-67页
 第四节 自具生面的长篇排律第67-71页
  一 错落有致、情景协调的布景方式第67-69页
  二 淡漠伤感、荒凉萧索的意境构造第69-71页
第四章 僻涩清瘦、奇峭精切——李诗语言艺术论第71-81页
 第一节 僻涩清瘦第71-76页
  一 晦涩凝滞第71-72页
  二 生新清瘦第72-76页
 第二节 奇峭精切第76-81页
  一 外拙内峭第76-77页
  二 奇警尖巧第77-78页
  三 精到凝练第78-81页
第五章 玄远幽冷、匠出荒色——李诗意境论第81-94页
 第一节 穷愁悲泣、玄远幽冷的情感指向第81-85页
  一 穷愁幽泣的寒士之鸣第82-83页
  二 玄远幽冷的居士情怀第83-85页
 第二节 匠出荒色、幽微清逸的诗歌意象第85-90页
  一 枯寂、荒寒的意象群第85-88页
  二 幽微、清逸的意象群第88-90页
 第三节 意象的组合与意境的呈示第90-94页
  一 幽微的视觉形象和清冷的审美体验第90-91页
  二 闲逸幽远的物象与禅趣的融合第91-92页
  三 幽静闲远的景物与澄明之怀第92-94页
第六章 李洞及其诗歌比较研究第94-115页
 第一节 李洞与贾岛及其诗歌创作比较第95-108页
  一 寒士情怀与没落贵族的雍容——李洞与贾岛人格形象对比第95-99页
  二 师承与创新——李洞与贾岛诗歌创作比较第99-108页
 第二节 末代的黯淡与盛世之光辉——与盛唐居士诗人比较第108-110页
 第三节 乱世的悲歌——李洞与晚唐苦吟诗人比较第110-115页
  一 奇峭僻涩与清雅流丽——与郑谷诗歌风格之比较第111-112页
  二 清苦峭拔与清逸怪奇——与齐己诗歌风格之比较第112-115页
结语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1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21-122页
致谢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九十年代以来文革小说中的创作心态
下一篇:“秋水轩倡和”文学活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