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热管技术及热管换热器的应用 | 第10-11页 |
| ·热管技术概况 | 第10-11页 |
| ·热管换热器的应用 | 第11页 |
| ·热管换热器在空调中应用 | 第11-13页 |
| ·热管换热器工作原理 | 第11页 |
| ·热管换热器形式 | 第11-13页 |
| ·脉动热管简介 | 第13-15页 |
| ·脉动热管的优缺点 | 第14-15页 |
| 第2章 脉动热管的研究 | 第15-23页 |
| ·脉动热管实验研究 | 第15-18页 |
| ·管径 | 第15页 |
| ·充灌率 | 第15页 |
| ·弯折数 | 第15-16页 |
| ·倾斜角度 | 第16页 |
| ·加热方式 | 第16-17页 |
| ·加热段和冷凝段的比例 | 第17页 |
| ·加热功率 | 第17页 |
| ·不凝性气体的影响 | 第17-18页 |
| ·充灌于热管中常规工质的物性 | 第18页 |
| ·混合工质充灌材料的物性研究 | 第18页 |
| ·理论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应用研究 | 第19-22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第3章 脉动热管充灌工质的性能分析 | 第23-47页 |
| ·工质的选择 | 第23-24页 |
| ·工质的选择原则 | 第23页 |
| ·工质初选 | 第23-24页 |
| ·充灌工质特性的理论计算 | 第24-29页 |
| ·BWR 方程 | 第24-25页 |
| ·Helmholtz 自由能状态方程 | 第25页 |
| ·扩展对比态模型 ECS(Extended Corresponding State Model) | 第25-26页 |
| ·充灌工质热物理性能参数计算 | 第26页 |
| ·工质饱和蒸汽压理论计算 | 第26-27页 |
| ·饱和压力随饱和温度的变化关系 | 第27-28页 |
| ·工质准则数理论计算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页 |
| ·热管充灌工质混合选配计算 | 第29-40页 |
| ·混合工质热力参数理论计算 | 第30-33页 |
| ·混合工质 P-T-x 相图预测与分析 | 第33-40页 |
| ·不同工质的比较 | 第40-45页 |
| ·工质的物性参数的理论计算 | 第40页 |
| ·饱和蒸汽压的理论计算 | 第40-41页 |
| ·饱和蒸汽压随饱和温度的变化率理论计算 | 第41页 |
| ·工质的比热容 | 第41-42页 |
| ·工质准则数 | 第42-43页 |
| ·脉动热管热量传输极限特性预测 | 第43-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第4章 脉动热管式能量回收装置实验台 | 第47-57页 |
| ·实验装置 | 第47-52页 |
| ·脉动热管热交换装置 | 第48-49页 |
| ·热风生成装置 | 第49-50页 |
| ·冷风生成装置 | 第50页 |
| ·角度旋转装置 | 第50页 |
| ·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 | 第50-51页 |
| ·冷热气流管道保温及密封 | 第51-52页 |
| ·实验测量方法 | 第52-53页 |
| ·热电偶的布置与安装 | 第52页 |
| ·实验测点布置与安装 | 第52-53页 |
| ·实验方案与步骤 | 第53页 |
| ·实验参数 | 第53页 |
| ·实验误差分析 | 第53-55页 |
| ·误差来源 | 第53-54页 |
| ·误差分析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5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7-65页 |
| ·热力性能评价指标 | 第57-58页 |
| ·脉动热管式能量回收装置启动特性研究 | 第58-60页 |
| ·脉动热管式能量回收装置启动特性 | 第58-60页 |
| ·气流速度与脉动热管式能量回收装置传热性能的关系 | 第60页 |
| ·倾斜角度与脉动热管式能量回收装置传热性能的关系 | 第60-61页 |
| ·试验关联式的确定及试验结果与传热关联式进行比较 | 第61-63页 |
| ·试验传热关联式确定 | 第61-63页 |
| ·本章小节 | 第63-65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 结论 | 第65页 |
| 展望 | 第65-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符号说明表 | 第72-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