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绿洲区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以高台县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 第10页 |
|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 | 第10页 |
|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与我国的生态安全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3-14页 |
|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4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4-16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 ·土地稀缺理论 | 第17页 |
| ·生态经济理论 | 第17-18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页 |
| ·人地关系理论 | 第18-19页 |
| ·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 ·耕地 | 第19页 |
| ·耕地后备资源 | 第19-20页 |
|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 | 第20页 |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0-26页 |
| ·区域概况 | 第20-24页 |
| ·自然概况 | 第20-24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4页 |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24-26页 |
| ·土地利用结构 | 第24-25页 |
|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 第25-26页 |
| ·土地利用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 第26页 |
| 4 高台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 | 第26-30页 |
| ·高台县未利用土地资源概况 | 第26-28页 |
| ·高台县待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的确定 | 第28-30页 |
| ·待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分类和数量 | 第28-29页 |
| ·待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 第29-30页 |
| 5 高台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 | 第30-45页 |
| ·评价原则 | 第30-31页 |
|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 第30-31页 |
| ·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原则 | 第31页 |
| ·持续利用原则 | 第31页 |
| ·数据来源 | 第31页 |
| ·评价思路 | 第31-32页 |
| ·高台县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 第32-35页 |
| ·评价方法 | 第32页 |
|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33页 |
| ·各指标权重的确立 | 第33页 |
| ·生态环境脆弱度的计算 | 第33-35页 |
| ·基于脆弱生态环境的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 | 第35-45页 |
| ·划分评价单元 | 第35页 |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5-36页 |
|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36-39页 |
| ·计算评价单元 | 第39页 |
| ·宜耕级别图的绘制及评价分析 | 第39-45页 |
| 6 高台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比选 | 第45-51页 |
| ·开发项目选定的原则 | 第45页 |
| ·多目标规划方法 | 第45-46页 |
| ·多方案比较 | 第46-47页 |
| ·开发项目的确定 | 第47-49页 |
| ·近期重点开发区 | 第47-48页 |
| ·中期开发区 | 第48页 |
| ·远期开发区 | 第48-49页 |
| ·项目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效益分析 | 第49-50页 |
| ·生态效益分析 | 第49页 |
| ·社会效益分析 | 第49页 |
| ·经济效益评价 | 第49-50页 |
| ·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保障措施 | 第50-51页 |
| ·法律措施 | 第50页 |
| ·行政措施 | 第50页 |
| ·经济措施 | 第50-51页 |
| ·技术措施 | 第51页 |
| 7 讨论 | 第51页 |
| ·水资源问题 | 第51页 |
| ·土地整理适宜性评价研究 | 第51页 |
| 8 论文结论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课题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