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道透采空区煤自燃火灾治理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1 绪论 | 第8-19页 |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7页 |
| ·煤自燃学说 | 第9-10页 |
| ·煤自燃特性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漏风通道测试技术现状 | 第13-14页 |
| ·煤层自燃火灾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研究基本内容 | 第17页 |
|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2 煤样自然发火实验研究 | 第19-36页 |
| ·实验原理 | 第19页 |
| ·实验装置 | 第19-21页 |
| ·炉体结构 | 第19-20页 |
| ·供风系统 | 第20-21页 |
| ·气体采集与分析 | 第21页 |
| ·实验条件 | 第21-22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2-30页 |
| ·气体数据分析 | 第25-27页 |
| ·耗氧速率 | 第27-28页 |
| ·放热强度 | 第28-29页 |
| ·CO 和 CO_2产生率与煤温的关系 | 第29-30页 |
| ·煤样自燃极限参数 | 第30-34页 |
| ·最小浮煤厚度 | 第31-32页 |
| ·下限氧浓度 | 第32-33页 |
| ·上限漏风强度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3 火区特征及漏风规律 | 第36-47页 |
| ·17060 工作面概况 | 第36-37页 |
| ·层位关系 | 第36-37页 |
| ·通风系统 | 第37页 |
| ·火区特征 | 第37-40页 |
| ·发火经过 | 第37-38页 |
| ·自燃特点 | 第38-39页 |
| ·火区现状分析 | 第39页 |
| ·治理难点 | 第39-40页 |
| ·漏风通道测试 | 第40-43页 |
| ·测试方法选择 | 第40-42页 |
| ·17060 煤柱面漏风测试方案 | 第42-43页 |
| ·测试结果 | 第43页 |
| ·漏风测算 | 第43-45页 |
| ·漏风风速测算原理 | 第43页 |
| ·17060 煤柱面漏风测算结果 | 第43-45页 |
| ·漏风规律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4 火区治理 | 第47-61页 |
| ·治理技术 | 第47-49页 |
| ·火区均压、堵漏 | 第47页 |
| ·氮气惰化 | 第47-48页 |
| ·灌浆技术 | 第48页 |
| ·压注液态 CO_2控制技术 | 第48-49页 |
| ·新型高分子胶体防灭火 | 第49页 |
| ·火区治理过程 | 第49-60页 |
| ·封闭治理 | 第50-51页 |
| ·高分子胶体治理 | 第51-55页 |
| ·液态 CO_2防灭火治理 | 第55-56页 |
| ·缩封治理 | 第56-58页 |
| ·缩封后治理 | 第58-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5 治理效果分析 | 第61-68页 |
| ·封闭期间治理效果分析 | 第61-65页 |
| ·注胶效果分析 | 第61-63页 |
| ·堵漏、注氮、均压治理效果 | 第63页 |
| ·压注液态 CO_2效果分析 | 第63-65页 |
| ·缩封技术效果 | 第65页 |
| ·封闭后治理效果分析 | 第65-67页 |
| ·注胶效果分析 | 第65-66页 |
| ·壁后注浆效果分析 | 第66-67页 |
| ·火区启封 | 第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6 结论 | 第68-70页 |
|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 ·展望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附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