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人大监督的完善途径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4页 |
|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第2章 我国实行人大监督的基本理论 | 第14-24页 |
| ·人大监督的内涵 | 第14-16页 |
| ·人大监督的概念和特征 | 第14-15页 |
| ·人大监督的主体和客体 | 第15页 |
| ·人大监督的内容和范围 | 第15-16页 |
| ·人大监督的法理价值 | 第16-21页 |
| ·人大监督与法治精神的统一 | 第16-18页 |
| ·人大监督制度对分权制衡原则的借鉴 | 第18-19页 |
| ·人大监督的核心是人民民主 | 第19-21页 |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大监督的论述 | 第21-24页 |
| ·我国实行人大监督是国体决定的 | 第21页 |
| ·代议制理论是人大监督的理论渊源 | 第21-22页 |
| ·权力制约思想 | 第22-24页 |
| 第3章 我国人大监督的现状 | 第24-30页 |
| ·我国人大监督的现实条件 | 第24-26页 |
| ·宪法规定与要求 | 第24-25页 |
| ·思想渊源与榜样模式 | 第25页 |
| ·社会原因与历史条件 | 第25-26页 |
| ·我国人大监督在探索中发展 | 第26-28页 |
| ·监督内容与方式在探索中不断完善 | 第26-27页 |
| ·人大监督规范化的实现 | 第27-28页 |
| ·我国人大监督存在的缺陷 | 第28-30页 |
| ·监督主动性不强 | 第28页 |
| ·监督缺乏震慑力 | 第28-29页 |
| ·监督手段刚性不足 | 第29页 |
| ·监督实效不太理想 | 第29-30页 |
| 第4章 我国人大监督存在缺陷之原因探析 | 第30-39页 |
| ·人大监督面临政治体制障碍 | 第30-32页 |
| ·党政不分导致监督尴尬 | 第30页 |
| ·选举制度有欠缺 | 第30-32页 |
| ·宪法监督制度存在不足 | 第32-35页 |
| ·监督主体模糊 | 第32-33页 |
| ·监督对象不明确 | 第33-34页 |
| ·监督内容不全面 | 第34页 |
| ·监督程序不健全 | 第34-35页 |
| ·人大常委会监督机制弱化 | 第35-38页 |
| ·组成人员履职积极性不高 | 第35-36页 |
| ·人大代表履职存在官僚化倾向 | 第36页 |
| ·代表素质有差距 | 第36-37页 |
| ·对人大常委会履职监督缺乏硬性措施 | 第37-38页 |
| ·人大监督的政治文化土壤欠缺 | 第38-39页 |
| ·监督对象缺乏接受监督的自觉性 | 第38页 |
| ·监督主体的主动监督意识不强 | 第38-39页 |
| 第5章 完善我国人大监督的对策 | 第39-46页 |
|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 第39-40页 |
| ·理顺人大与党委的关系 | 第39页 |
| ·逐步改革选举制度 | 第39-40页 |
| ·强化对宪法实施的监督 | 第40-41页 |
| ·加强和改善党对宪法监督工作的领导 | 第40页 |
| ·建立宪法监督机关 | 第40页 |
| ·制定宪法监督的法律 | 第40-41页 |
| ·建立违宪审查制度 | 第41页 |
| ·增强人大自身监督机能 | 第41-44页 |
| ·完善自身监督制度 | 第41-42页 |
| ·发挥好专门委员会的监督作用 | 第42页 |
| ·提高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 第42-43页 |
| ·探索成立代表工作站 | 第43页 |
| ·探索建立人大监察员制度 | 第43-44页 |
| ·培植强化人大监督的法治土壤 | 第44-46页 |
| ·完善理论基础 | 第44页 |
| ·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以培育法治理念 | 第44-46页 |
| 结论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