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导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国内研究 | 第10-11页 |
2.国外研究 | 第11-13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 | 第13-14页 |
2.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第14-16页 |
1.概念界定:DB-DC分段型与混合型企业年金辨析 | 第14-15页 |
2.理论依据 | 第15-16页 |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1.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页 |
2.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一、我国现行企业年金计划的运行及问题 | 第17-25页 |
(一)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17-18页 |
1.企业年金的起始阶段(1991年—2000年) | 第17页 |
2.企业年金探索试点阶段(2000年—2004年) | 第17-18页 |
3.企业年金制度整体框架初步形成(2004年—2006年) | 第18页 |
4.企业年金管理运营规范化、市场化(2006年—至今) | 第18页 |
(二)我国现行企业年金计划发展的现状 | 第18-21页 |
1.从发展规模来看,发展不平衡 | 第19页 |
2.从覆盖范围来看,覆盖面窄 | 第19-20页 |
3.从替代率来看,替代率低 | 第20页 |
4.从市场化受益来看,收益率低 | 第20-21页 |
(三)我国现行企业年金计划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1-25页 |
1.DC模式与企业成本管理目标相悖 | 第21页 |
2.DC模式表现出了与我国传统文化不相适应的一面 | 第21页 |
3.DC模式与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 第21-25页 |
二、大型国有企业年金缴费模式的新趋势——DB-DC分段型 | 第25-31页 |
(一)DB-DC分段型企业年金计划的实施内容 | 第25页 |
(二)DB-DC分段型企业年金计划的基本特点 | 第25-26页 |
1.给付水平稳定 | 第25页 |
2.合理的满足了雇员流动的需要 | 第25-26页 |
3.满足了雇主与雇员双方规避风险的需要 | 第26页 |
4.成本因为进行两种计划的管理和运作而增加 | 第26页 |
(三)DB-DC分段型企业年金计划的缴费模型设计 | 第26-30页 |
1.基本模型 | 第26-27页 |
2.设定目标退休收入替代率 | 第27-28页 |
3.计算DC计划阶段个人账户的缴费率 | 第28-29页 |
4.DC计划于DB计划转换时的账户积累额的确定 | 第29页 |
5.计算DB计划阶段个人账户的缴费率 | 第29-30页 |
(四)DB-DC分段型与DC型的优劣势比较 | 第30-31页 |
三、DB-DC分段型企业年金缴费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 第31-40页 |
(一)实施分段型企业年金计划应具备的条件 | 第31-32页 |
1.更严格的内部控制和监管 | 第31页 |
2.更复杂的人员构成 | 第31页 |
3.对精算成本及管理成本要求更高 | 第31-32页 |
4.需要更高的启动资金支持 | 第32页 |
5.需要更高的投资风险承受能力 | 第32页 |
(二)参加人员范围的合理界定问题 | 第32-37页 |
1.在岗人员 | 第32-33页 |
2.离、退休人员 | 第33-34页 |
3.内部退养人员 | 第34-36页 |
4.“买断工龄”的人员 | 第36-37页 |
(三)如何处理“老人”、“中人”、“新人”的问题 | 第37-40页 |
1.对于“老人”要合理补偿,使他们的退休金水平提高 | 第38页 |
2.对于“中人”要适当补贴,使他们在退休之后也能拿到合理的退休金 | 第38-39页 |
3.对于“新人”要正确引导,使企业年金计划能够顺利进行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