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30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震害与启示 | 第15-20页 |
|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震害 | 第15-20页 |
| ·震害给抗震鉴定的启示 | 第20页 |
| ·国内外现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鉴定方法综述 | 第20-25页 |
| ·我国抗震鉴定的发展 | 第20-21页 |
| ·我国的抗震鉴定方法 | 第21-22页 |
| ·日本的抗震鉴定方法 | 第22-23页 |
| ·美国的抗震鉴定方法 | 第23-25页 |
| ·我国抗震鉴定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5-27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 第2章 现有建筑的抗震设防目标及地震动参数取值 | 第30-40页 |
| ·抗震鉴定设防目标 | 第30-32页 |
| ·相关的基本概念 | 第30-31页 |
| ·新建工程的抗震设防目标 | 第31页 |
|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设防目标 | 第31-32页 |
| ·不同后续使用年限的各水准地震动参数取值 | 第32-38页 |
| ·地震烈度的概率分布及地震动参数危险性曲线 | 第33-35页 |
| ·不同后续使用年限的各水准地震动参数取值 | 第35-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第3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40-63页 |
| ·试件设计 | 第40-42页 |
| ·加载装置 | 第42-43页 |
| ·加载方案 | 第43页 |
| ·模型柱的破坏形态 | 第43-49页 |
| ·弯曲破坏 | 第43-45页 |
| ·弯曲剪切斜拉破坏 | 第45-47页 |
| ·弯曲剪切受压破坏 | 第47-49页 |
| ·破坏规律 | 第49页 |
| ·滞回曲线 | 第49-53页 |
| ·耗能性能 | 第53-54页 |
| ·骨架曲线 | 第54-56页 |
| ·刚度退化 | 第56-58页 |
| ·延性系数 | 第58-60页 |
| ·位移角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第4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理论分析与试验对比 | 第63-79页 |
| ·分析方法 | 第63-64页 |
|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64-66页 |
|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64-65页 |
| ·钢筋的本构关系 | 第65-66页 |
| ·弯曲变形的计算 | 第66-68页 |
| ·弯矩(M)—曲率(φ)曲线 | 第67-68页 |
| ·弯曲变形剪力—位移曲线 | 第68页 |
| ·剪力—剪切位移关系 | 第68-70页 |
| ·总变形量的计算 | 第70-71页 |
| ·计算分析结果 | 第71-77页 |
|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 第71-76页 |
| ·不同参数的影响分析 | 第76-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 第5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79-103页 |
| ·试件设计 | 第79-82页 |
| ·加载装置 | 第82-84页 |
| ·加载方案 | 第84-85页 |
| ·测点布置 | 第85-86页 |
| ·试验现象描述 | 第86-96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96-101页 |
| ·层间变形能力 | 第96-97页 |
| ·框架破坏机制 | 第97-10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 第6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理论分析与试验对比 | 第103-116页 |
| ·分析方法 | 第103-104页 |
| ·材料本构关系 | 第104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04-106页 |
| ·计算分析结果 | 第106-114页 |
| ·荷载—位移曲线图 | 第106-107页 |
| ·楼层变形反应 | 第107-110页 |
| ·破坏模式 | 第110页 |
| ·抗震性能评价 | 第110-1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16页 |
| 第7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鉴定方法与工程应用 | 第116-127页 |
| ·抗震鉴定方法 | 第116-121页 |
| ·逐级鉴定方法 | 第116-117页 |
| ·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的计算 | 第117-121页 |
| ·工程实例 | 第121-125页 |
| ·按照后续使用年限30年鉴定 | 第121-123页 |
| ·按照后续使用年限40年鉴定 | 第123-1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6-127页 |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7-130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 | 第127-129页 |
|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29-130页 |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