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5页 |
·湿地功能价值评价 | 第11-12页 |
·湿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 第12页 |
·湿地保护与开发 | 第12-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调查研究法 | 第15页 |
·创新点 | 第15-17页 |
·应用治理理论于湿地保护和利用 | 第15-16页 |
·构建湿地治理制度体系 | 第16-17页 |
第2章 湿地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环境治理理论 | 第17-18页 |
·治理的概念 | 第17页 |
·环境治理的概念 | 第17-18页 |
·环境治理的内涵 | 第18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2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 第18-19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 第19页 |
·湿地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19-20页 |
·湿地治理的基本原则 | 第20-22页 |
·地域性原则 | 第20页 |
·可行性原则 | 第20-21页 |
·效益多元化原则 | 第21页 |
·可持续性原则 | 第21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21-22页 |
第3章 盘锦近海湿地治理政策梳理 | 第22-28页 |
·国际有关公约 | 第22-23页 |
·《湿地公约》的目标 | 第22页 |
·《湿地公约》的内容 | 第22-23页 |
·国家湿地治理政策 | 第23-24页 |
·湿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 第23页 |
·我国与湿地保护有关的规划 | 第23-24页 |
·辽宁省湿地治理政策 | 第24-25页 |
·《条例》关于湿地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 | 第24页 |
·《条例》关于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规定 | 第24页 |
·《条例》关于在湿地内活动的规定 | 第24-25页 |
·《条例》关于违规处罚的规定 | 第25页 |
·盘锦地方湿地治理政策措施 | 第25-26页 |
·《盘锦生态市建设规划》 | 第25-26页 |
·建设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第26页 |
·打造盘锦国际湿地旅游周 | 第26页 |
·盘锦现行湿地治理政策的不足 | 第26-28页 |
·湿地治理制度缺失 | 第27页 |
·湿地治理主体单一 | 第27-28页 |
第4章 国内外湿地治理政策比较 | 第28-36页 |
·美国的湿地治理 | 第28-30页 |
·美国湿地政策的演变 | 第28-29页 |
·美国湿地治理政策的特点 | 第29-30页 |
·澳大利亚的湿地治理 | 第30-32页 |
·澳大利亚湿地管理架构 | 第30页 |
·澳大利亚的湿地法律和政策 | 第30-31页 |
·澳大利亚湿地治理的特点 | 第31-32页 |
·中国三江平原湿地的治理 | 第32-33页 |
·三江平原湿地管理的发展 | 第32-33页 |
·三江平原湿地保护策略 | 第33页 |
·国内外湿地治理比较的启示 | 第33-36页 |
·国内外湿地治理的相似点 | 第34页 |
·我国与国外湿地治理的差距 | 第34-36页 |
第5章 关于盘锦近海湿地治理的政策建议 | 第36-42页 |
·构建盘锦近海湿地治理制度体系 | 第36-39页 |
·健全湿地资源调查机制 | 第36页 |
·建立湿地资源评价机制 | 第36-37页 |
·健全湿地资源监测机制 | 第37页 |
·建立湿地资源开发许可制度 | 第37-38页 |
·建立湿地资源利用补偿制度 | 第38页 |
·建立湿地受损修复基金制度 | 第38-39页 |
·促进治理主体多元化 | 第39-40页 |
·创造公众参与的激励机制 | 第39页 |
·促进社会湿地环保组织的发展 | 第39页 |
·建立湿地治理的权威协调机构 | 第39-40页 |
·关于湿地治理的其他政策建议 | 第40-42页 |
·加强湿地科学研究 | 第40页 |
·通过宣传、教育普及湿地文化 | 第40页 |
·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 第40-4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2-44页 |
·盘锦近海湿地资源丰富,具有重要功能价值 | 第42页 |
·盘锦近海湿地资源面临严重威胁 | 第42页 |
·盘锦近海湿地治理应构建完整的政策体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