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论文--文献学论文

吕思勉的文献学成就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6页
绪论第16-27页
 一、相关范畴的解释与界定第16-21页
  1、文献第16-17页
  2、文献学第17-19页
  3、文献学的学科属性和学科体系第19-21页
 二、吕思勉文献学研究的意义第21-25页
  1、吕思勉生平及其文献学研究第21-23页
  2、学术界相关研究述评第23-25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5-27页
  1、研究思路第25-26页
  2、研究方法第26-27页
第一章 吕思勉的史料学成就第27-52页
 一、史料的范围第27-36页
  1、史料的范围第27-34页
  2、史料的分类第34-36页
 三、史料的搜辑与鉴别第36-40页
 四、史料价值论第40-52页
  1、最古时期的史料,虽不足据,但略有所本第40-41页
  2、史料在时间上,越古的价值越大第41页
  3、民族地方历史传说的价值很大第41-42页
  4、神怪之说亦有其史料价值,可见当时史实第42页
  5、外国史料十分重要第42-43页
  6、经今、古文的史料价值不同第43-44页
  7、“农夫野老所传述的”比“士大夫所传述的”有价值第44页
  8、官修史书和私撰史书的价值优劣不等第44-45页
  9、甲骨文及考古史料的价值不能迷信第45-48页
  10、古书上某些“单辞只义”的价值很大第48-49页
  11、对二十四史等常见文献史料特别推崇第49-52页
第二章 吕思勉的辨伪学成就第52-84页
 一、辨伪学思想第52-60页
  1、古书不容轻信,又不容过疑第52-54页
  2、凡书无全伪者,伪书大多“仍各有其用”第54-55页
  3、古史既是“层累地造成”,又是“逐渐地剥落”第55-56页
  4、不见记载者,不能决其必无也第56-57页
  5、传之与经,信否亦无大分别第57-58页
  6、其所谓实物者,实未必皆可信第58-60页
 二、文献辨伪实践第60-76页
  1、《孝经》第60页
  2、《竹书纪年》第60-61页
  3、《世本》第61页
  4、《周书》第61-62页
  5、《帝王世纪》第62页
  6、《吴越春秋》、《越绝书》第62-63页
  7、《战国策》第63页
  8、《山海经》第63-64页
  9、《穆天子传》第64页
  10、《老子》第64-65页
  11、《管子》第65-66页
  12、《荀子》第66-67页
  13、《墨子》第67页
  14、《吕览》第67页
  15、《淮南子》第67-68页
  16、《列子》第68页
  17、《鬼谷子》第68-69页
  18、《尉缭子》、《六韬》第69-70页
  19、《鹖冠子》第70-71页
  20、《关尹子》第71页
  21、《鬻子》第71页
  22、《文子》第71-72页
  23、《晏子春秋》第72-73页
  24、《公孙龙子》第73页
  25、《尹文子》第73页
  26、《邓析子》第73-74页
  27、《尸子》第74页
  28、《新语》、《新书》第74-75页
  29、《孔子家语》第75页
  30、《吴子》、《司马法》第75-76页
  31、《博物志》第76页
  32、《楚辞》第76页
 三、文献辨伪方法第76-84页
  1、根据征引及因袭情况辨伪第76-78页
  2、根据情理推理辨伪第78-79页
  3、根据古书义例辨伪第79-80页
  4、根据文体及文辞辨伪第80-81页
  5、根据古书的思想辨伪第81-82页
  6、根据制度沿革辨伪第82-83页
  7、根据地理演变辨伪第83-84页
第三章 吕思勉的目录学成就第84-98页
 一、吕思勉论目录学重要性第84-85页
 二、目录学专著《经子解题》第85-90页
  1、《经子解题》概述第85-86页
  2、读经之法第86-88页
  3、读子之法第88-90页
 三、导读书目第90-98页
  1、史部书目举要第90-94页
  2、史籍选文拟目第94-96页
  3、古书名著选读拟目第96-98页
第四章 吕思勉的历史编纂学成就第98-117页
 一、史书体裁第98-104页
  1、对各种体裁的总论第98-99页
  2、对史书体裁的评述第99-104页
 二、古书通例思想第104-111页
  1、古书通例之重要及不可拘泥第104-106页
  2、先秦古籍,大多口耳相传,轻事重言第106页
  3、先秦诸子,大抵不自著书第106-107页
  4、古书大抵直录所采之书,不加更定,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第107-108页
  5、古人之研究学问,多墨守一家,纯一不杂第108-109页
  6、常事不书,变事不可不记第109页
  7、古人钞录书籍,无用的字句,尽可随意删节第109-110页
  8、古书数字不必为实数第110-111页
  9、古人对于主客观的分别,不甚清楚第111页
 三、史书体例思想第111-117页
  1、断限第112页
  2、标目第112-113页
  3、编次第113-114页
  4、记时与记地第114-115页
  5、征引、议论第115页
  6、文字第115-117页
第五章 吕思勉的历史考据成就第117-137页
 一、历史考据实践第117-119页
 二、历史考据的求真宗旨第119-125页
 三、考据方法第125-134页
  1、史源考证第125-126页
  2、以古书常见史料考证出特别史实第126页
  3、以考古成果考证第126页
  4、以文学材料证史第126-127页
  5、以训诂来考证第127-128页
  6、因果考证第128-129页
  7、比较考证第129-130页
  8、推理考证第130页
  9、设身处地法第130-131页
  10、以古代惯例来考证第131页
  11、以风俗考证第131-132页
  12、以整理学术派别来考证第132页
  13、以文字考证第132-133页
  14、以文风和文体来考证第133页
  15、发现字句背后的历史第133-134页
 四、考据成就取得的原因第134-137页
  1、知识广博,根基深厚第134-135页
  2、深嗜笃好,不能自已而为之第135-136页
  3、受传统考据学风的影响第136-137页
结语第137-139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39-154页
 一、著作第139-143页
 二、论文第143-154页
致谢第154-15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下一篇:《孙子》文献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