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筒致裂法地应力测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1 绪论 | 第13-21页 |
| ·论文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地应力测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 ·研究路线 | 第19-21页 |
| 2 套筒致裂法岩体应力测量的基本理论 | 第21-31页 |
| ·单孔套筒致裂法测定岩体应力 | 第21-24页 |
| ·双向致裂理论 | 第21-23页 |
| ·单向致裂理论 | 第23-24页 |
| ·小结 | 第24页 |
| ·控制致裂法测定岩体应力 | 第24-28页 |
| ·远距离平行钻孔控制致裂理论 | 第25-26页 |
| ·近距离平行钻孔控制致裂理论 | 第26-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平行钻孔—套筒致裂法 | 第28-30页 |
| ·基本理论 | 第28页 |
| ·数值模拟 | 第28-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3 平行钻孔—套筒致裂法岩体应力测量试验研究 | 第31-41页 |
| ·试验目的、原理 | 第31页 |
|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 第31-35页 |
| ·试验装置 | 第31-34页 |
| ·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 ·试验设计 | 第35页 |
|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35-39页 |
| ·公式修正方法 | 第36页 |
| ·单孔套筒致裂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36-37页 |
| ·平行钻孔套筒致裂结果及其分析 | 第37-39页 |
| ·修正公式的正确性检验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4 平行钻孔—套筒致裂法岩体应力的现场测试 | 第41-51页 |
| ·工程概况 | 第41页 |
| ·测点布置要求 | 第41-43页 |
| ·测点位置要求 | 第41-42页 |
| ·测孔数量及要求 | 第42-43页 |
| ·测试地点的选择 | 第43-44页 |
| ·测试步骤 | 第44-45页 |
| ·朱集矿地应力测试结果及其分析 | 第45-47页 |
| ·地应力测试结果 | 第45-46页 |
| ·测试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 ·原岩应力推算 | 第47-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5 深埋硐室围岩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 | 第51-72页 |
| ·数值方法与计算程序介绍 | 第51-53页 |
| ·数值模拟概况 | 第51-52页 |
| ·FLAC3D软件的主要特点 | 第52-53页 |
| ·FLAC3D做计算分析的一般步骤 | 第53页 |
| ·硐室概况 | 第53-55页 |
| ·支护类型 | 第54页 |
| ·原始支护材料及规格尺寸、参数 | 第54-55页 |
| ·优化的基本思想及方案 | 第55-56页 |
| ·优化的基本思想 | 第55页 |
| ·优化方案 | 第55-56页 |
|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6-58页 |
| ·计算几何模型的确定 | 第56-57页 |
| ·物理模型的确定 | 第57-58页 |
| ·岩体力学参数的选取 | 第58页 |
|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8-71页 |
| ·锚杆长度的优化分析 | 第59-66页 |
| ·锚杆密度的优化分析 | 第66-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 ·本文结论 | 第72-73页 |
| ·本文展望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8页 |